大型活动方案

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时间:2016-02-2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位细心的倾听者, 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回应,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提炼,我们把图画书阅读活动中的教师回应策略概括为以下几种。

  1. 激励

  教师对幼儿的反馈要尽量给予肯定,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其在表达和思维方面的亮点,运用多种肯定性语言给予激励、表扬,减少“你真棒”“很好”这类的空洞评价。如,“你不仅说清楚了看到什么,还说清楚了它在什么地方”“哦,你看到了它们是一家人”“你补充得更加清楚了”“你看得真仔细”“你把它们在做什么动作也告诉大家了”。这样既肯定了幼儿,又点出了幼儿回答中的亮点。

  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不要急于提供所谓正确的观点或方法,不要因过于注意幼儿言语的逻辑性而给出消极的反馈,进而影响幼儿互动的积极性。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沙伯纳克》时,先请幼儿自主阅读,然后请幼儿一起交流“看懂了哪一页”。有一个幼儿说:“我看到这个故事里有一只螳螂,它戴着红帽子,还穿着紫色的鞋子。”另一个幼儿表示反对:“不是螳螂,是蟑螂。”此时我没有打击第二位幼儿用语质疑的积极性,而是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螳螂还是蟑螂?”从而激励、支持幼儿思考、讨论。

  2.追问

  为了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打开幼儿的思路,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回应方式。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小海螺和大鲸鱼》时,曾问幼儿:“小海螺来到海滩边看到了什么?”以下是师幼间展开的一段对话,其中的追问主要是帮助幼儿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画面而并做出连贯、完整的表述。

  幼:火山。

  师:怎样的火山?

  幼:鹦鹉。

  师:哪里有鹦鹉?

  幼:猴子。

  师:猴子看到小海螺了吗?它好像在说什么?

  幼:海豚。

  师:她们在干什么?

  幼:乌龟。

  师:生活在海滩上的乌龟应该有一个更合适它的名字,知道是什么吗?

  又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月亮的味道》时,大家讲到了小动物们-个个爬上朋友的背去摘月亮的情节,我和幼儿有如下一番对话。

  师:它们是怎么变得那么高的?

  幼:一个个叠起来的。

  师:它们又是怎么叠起来的呢?

  幼:一个踩在一个的背上。

  师:是随意叠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叠呢?

  幼:不是,大的动物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师:越是大的动物就越是叠在下面.这句话有问题吗?

  幼:不对.乌龟不是最大的,但它在最下面。

  幼:因为乌龟的背最坚硬。

  师:是啊,只要你够结实、够勇敢,就能承受最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追问下,幼儿的观察越来越集中、细致,他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有助于理解故事的内涵。

  3.辐射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设计的活动环节吸引全体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互动呈辐射状,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阿利的红斗篷》时,大家都看到小羊表现出担心变成无毛羊的表情,这时一个幼儿突然说:“阿利很坏的。”另一个幼儿接着说:“小羊真可怜。”那么羊毛该不该剪呢?此时,如果我让幼儿讨论这个话题,就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作深入的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所有幼儿,然后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该剪”“不剪”“无所谓剪与不剪”三组。“该剪组”的主要发言如下:羊毛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羊毛长长了就要剪掉,不然羊会不舒服的;阿利是在春天剪羊毛的,所以羊不怕冷。“不剪组”的主要发言如下:小羊逃来逃去,就是不想剪;剪掉羊毛,小羊会很难看的;剪掉羊毛,小羊没有衣服穿,会很害羞的;剪掉羊毛,小羊会冷的。“无所谓剪与不剪组”的主要发言如下:羊毛剪掉没关系,还会长出来的;羊毛不剪掉也会自己掉下来的。

  当幼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将单一的师幼互动扩展为幼幼互动,以调动全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像“XX是这

  样认为的,你们觉得呢?也来告诉老师好吗”这种不带评价倾向的回应,可以让更多幼儿有表述自己想法的机会。

  4.示范

  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要有意识地使用规范、精炼、优美的语言,以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小海螺和大鲸鱼》时,问幼儿:“小海螺和大鲸鱼来到冰山旁看到了什么?”这时,幼儿零散地捕捉着画面上的信息,有的说看到了企鹅。有的说看到了海豹妈妈、爸爸和宝宝。听完后。我将幼儿零散的发言整理成了一段优美、连贯的语言:“小海螺和大鲸鱼游过冰山,看到了平时在码头上看不到的世界。小海螺好奇地问:“大鲸鱼,那亮亮的、白白的是什么

  啊?”大鲸鱼说:“小家伙,那是冰山。看,那边海豹一家在玩水,这里还有一大群企鹅站在冰山上,有的在溜冰,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游泳,还有的在跳水。”这样的示范既可帮助幼儿整体观察,又可引导幼儿在解读、表述图片时力求全面。

  教师除了自身的示范,还要善于挖掘幼儿表述中的亮点,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如,“他会用××这个词了”“他会说XX了,谁也能试试”,等等。

  5. 提示

  幼儿由于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可给予提示,以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整理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如,我在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咕噜牛》时,大家阅读到小老鼠继续往密林深处走去的情节。这时。我放映了一张黑色画面的幻灯片。同时配上了一段表现惊险情绪的音乐。我问:“可能发生什么事了?”幼儿说:“鲨鱼来了!”显然,幼儿将海洋动物和陆地动物混淆起来了。这时我提示道:“哦。你觉得有危险的事情要发生了,但要注意这是在森林里,小老鼠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呢?”

  此外,在阅读活动中,如果幼儿反馈的信息是消极的或与教学目标无关,教师可以采取忽略策略,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如果幼儿反馈的信息很有价值但与教学活动关联不大,教师可以采取延时回应策略。留待活动以后给予回应。

  当然,教师的回应策略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在这方面。教师要意识到以下几点。(1)强烈的目标意识会让回应更加有效。(2)没有预设的精彩,就没有生成的精彩。教师要在活动前深思熟虑。不仅要备孩子的“问”,而且要备孩子的“答”。(3)只有了解幼儿。教师所备的“答”才可能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