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新学期,幼师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时间:2016-02-2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幼儿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这既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成就幼儿教师自己辉煌人生的关键。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应该坚守以下十个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幼儿教师修养的第一元素,就是应该坚持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以每一个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幼儿教师的爱应该是大爱,应该是爱每一个孩子。热爱每一个孩子,就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缺点。幼儿教育的任务是为每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代替他们的发展。

  二、差异性原则:不以唯一目光看待孩子

  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智能。而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优势,我们不能够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有孩子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防止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部分孩子的参与取代所有孩子的参与,防止以部分孩子为主体取代以所有孩子为主体。每个孩子都不同,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不能以唯一目光看待孩子、唯一方法教育孩子、唯一标准评价孩子。

  三、全面性原则:扬长补短而非填平补齐

  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了“全面发展”,把全面发展理解成均衡发展,理解成所有方面都应该是一样的,造成许多孩子不重视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特长。优质的幼儿教育,不单纯是为将来培养学术人才打好基础的教育,而是为人人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人人成长就是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同一类型的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扬长补短的教育,不是填平补齐的教育。

  四、激励性原则:给孩子注入走向未来的自信

  激励是发展的动因。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是发挥儿童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应当坚持引导的正确方向,应当坚持激励儿童正确面对挫折,把失败看作成功的阶梯。激励是儿童成长的根本动力,应当坚决防止对儿童滥施惩罚。三岁难以看大,七岁难以看老,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应该给孩子注入走向未来的自信。

  五、针对性原则: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育活动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合儿童的不同需求。幼儿教师应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应当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学前教育应该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研究,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把锁,如果锁还没有打开,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配出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我们的教师要能够给不同的孩子配出打开他心灵这把锁的钥匙。

  六、愉悦性原则:善于将烦躁化为平和

  我们对儿童心灵的伤害,有时候也像钉孔一样,是很难消除的。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快乐教育,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培育儿童的乐观心态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是幼儿乐观心态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取自信。师幼关系是培育儿童健康情感的重要因素,要最大限度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烦躁是教育的病毒,平和是教育的良药,善于将烦躁化为平和是教师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

  七、示范性原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我们要给儿童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判断的重要体验依据,要强调新形势下的身教重于言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情感培育情感,用行为影响行为,用习惯养成习惯。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矫正具有巨大的教育震撼力。教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会深深刻印在孩子心上,他们常常依照教师的形象塑造自己。

  八、价值观原则:帮助孩子分清真善美

  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师应当在全部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儿童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帮助孩子分清真善美,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引导孩子求真、求善、求美,是教育的价值,是教师的天职。

  九、整体性原则: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幼儿园教育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整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以整体优化思想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统筹协调各项教育活动,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教育活动是多种教育目标相互渗透的实现过程,幼儿教育不是割裂的活动拼凑,而是融入一日生活的整体,要重视整体性活动的设计。培养目标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教育始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过程。

  十、团队性原则:寻求各方的教育合力

  成功的学前教育是教师、家园以及园所与社区合作的成果,要促进幼儿园建设的和谐发展,园所、家庭、社区就应当成为和谐的合作团队。社区是土壤,家庭是营养,园所是空气,教师是阳光,只有形成合力,孩子才能有根深苗壮的成长环境。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