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2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县教师进修学院组织了幼儿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培训过程中多次涉及到课例培训,其中有名师、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也有学员的实践活动,每次活动之后还有针对性的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笔者作为一名学员,就全员培训中的实践和反思,谈谈对有效评课的点滴收获和感悟。
一、评课中易存在的误区
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课的评析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误区。
1.有的老师只关注教师的表现,如,“杭老师上课语言清晰、教态自然”,“杭老师肢体语言丰富、个人素质好”,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而较少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幼互动。
2.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有的教师往往用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忽略了幼儿过程中和活动后的感受,忽视了习得的方法。
3.过分在乎活动是否超时。如,在一次活动中一个大班的活动进行了45分钟,整个活动中轻松自然,幼儿兴趣浓厚,但有位老师却说:活动不错,就是时间长了点。
4.过分关注教学秩序的安静。活动中,教师经常用敲小铃和“数一二三”维持秩序,多了些教师的高控,少了些孩子的自主。
二、评课中策略、技巧的思考
1.掌握评课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参加全员培训的老师基本是非在编教师,在理论和业务上都有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为了让评课活动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教师在评课时应遵循一些原则:
(1)尊重事实。评课是为了更好的组织活动,对活动中不包庇、不含个人感情色彩、不挑刺,恰如其分地肯定成绩,指出缺点。“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如:“蔡老师的活动如果能够再层层递进,给予孩子探究的空间,也许更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在模仿汽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围绕汽车的造型可能孩子的表现力还要强一些”等,这样结合事实的研讨会为与会者提供真诚的交流空间。
(2)重点突出。一个活动涉及的点和面很多,而且作为全员培训的学员,本身就是抱着学习、培训的态度参与其中,所以以活动的一个“点”作为评析标准比较实际,问题要集中明确,不求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如:“杭老师活动中的提问回应很到位,能够抓住孩子在用水果排序过程中的每一个点进行逐一突破”、“吴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卷心菜的形状,引发想象时很到位,调动了积极性”等,这样围绕教师“提问回应”的点评,能够关注教学活动的细节。
(3)鼓励赞赏。全员培训中的老师能够勇于承担公开课本身也需要一种胆识,在组织活动中执教者良苦用心、细致引导,作为评析者要抱着学习、激励的心态,“不以成败论英雄”,善于发现闪光点。大班《我的心情我做主》活动中,教师首先观看了视频,用笑脸和哭脸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心情怎么样”,接着观察四幅图片的开心与否,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将“让不开心的人变得开心”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活动中流程清晰,但是缺少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引导,导致了大部分时间被绘画占用,幼儿表达的机会相对薄弱。由于吴老师是教学点的前辈教师,缺少前沿理论的培训,学员在培训的时候首先肯定她的勇气,接着诚恳的提出了建议,这样执教者听了赞赏性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承担公开课的教学。
(4)因人而异。在全员培训中有骨干教师、名师的展示活动,也有学员的实践活动,在评课活动中要因人而异,对不同水平的教师评课要求应有所不同,对每位教师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更应侧重纵向比较。如:“许老师在活动中能够关注个别孩子的需求,提醒游离在活动外的孩子参与到小汽车游戏中来”,“蔡老师如果能够将活动的流程进行细化,然后再对个别孩子的提问回应时也参考许老师的做法,可能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些”。类似这样有区别、有借鉴的评课形式,能够鼓励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2.架构评课中的内容和方法。在评课研课中能增强教师的执教水平和设计组织能力,评课之前要明确内容,掌握正确的评课方法,是提高幼儿教师评课能力的有效手段。
(1)评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活动的组织起到决定性作用,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水平、心理特点的活动能激起幼儿无限的探究愿望;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准确处理能够注意突破难点,解决关键问题。如,小班《好吃的饼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分辨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采用了三种形状的“饼干妈妈”引题,将孩子的兴趣马上吸引过来,接着和幼儿一起说说三种不同形状饼干的特征,最后鼓励幼儿将自己手中的饼干按照形状分类分别喂给不同的小动物吃,在情境中引发孩子思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适合小班幼儿的最近发展需要。评析的时候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得到了与会老师的认可,为自己以后设计活动提供了借鉴的案例,提升技巧。
(2)析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活动的目标对整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就像生活中的指南针,指引着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延展。在中班数活动《开火车》,教师用水果火车站的形式引出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箭头表示的含义,接着和幼儿一起按序数数座位的个数,分析了序列的意义,感知不同的方位,最后在“火车票”游戏中和孩子一起按照自己的座位号“按序就座”,感知排序、方向。整个活动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1、学习5以内物体排序,能按不同方向用相应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2、在游戏中初步感知不同的方位,体验活动的个快乐”进行。在评课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与每一活动环节的关联度”、“教学手段与目标的紧密度”进行分析,体现本次教学活动的特点,还在学习、借鉴中提升学员对目标制定严谨性的能力。
(3)论教学流程的巧妙设计。我们平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是教学思路不清,或对活动预设不够,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够了解,不能及时的应变、调整教学对策。在大班《圈儿变变变》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钻圈活动,将幼儿分成5人一组,每组四只圈,要求幼儿合作游戏钻过圈。第一次幼儿自由尝试后进行交流,有的孩子不高兴玩,第二次要求每个人都玩一次,再集中交流检查有谁没玩过,第三次要求孩子没人都钻一次圈还要比赛。过程中缺少指导语,孩子们在被动的状态下活动,活动被硬推着向前开展。活动讨论的时候围绕着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度和环节的合理性进行研讨,给执教的老师提供了思路,也为学员后续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思维:活动流程设计要脉络清晰、符合教学实际,激发兴趣,满足幼儿学习需要。
(4)看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的活动中在时间安排的比例上存在“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指导与练习时间搭配欠考虑。我们在评课时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评析。如:陆老师在中班美术《美丽的花手绢》活动时,在“话题引入”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进行组织,在“操作示范演示环节”中,担心孩子不能够理解“对折、卷、团”方法的运用,每次都请孩子上来尝试体验,请孩子来示范给大家看,三次示范,三次幼儿尝试,导致第三环节幼儿操作的时间不足5分钟,师幼在活动中的时间比例失衡,重复的方式,同样的形式,既挑战者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冲击着宝贵的课堂时间。
(5)学教学基本功的历练过程。集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活动中亲和的教态能感染幼儿的情绪,机智的提问回应能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生动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对孩子有启发性。邹老师在《快乐是什么》活动中用音乐感染孩子体验快乐,接着利用图片进行讨论“什么是快乐”话题,过程中教师不时的进行鼓励、赞赏,对孩子的及时回应提升及时,充分运用了语言、表情和动作来启发幼儿,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浓,基本功扎实,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功底的深厚。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