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同样的一句话,妈妈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所达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那么,除了说话的语气,妈妈对小朋友说话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一件事情,想达到同样的一个目标,妈妈用不同的方式说,带给明明的感受与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词语表达】对于三岁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更喜欢简单的词语和指令,而且妈妈的经验则是,以简单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做为指令,真的是屡试不爽,不但可以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而且还可以给小朋友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思考的机会。
例如:明明自己去卫生间小便,然后洗手,但出来的时候忘了关灯,妈妈没有长篇大论地告诉明明,“记得关灯,不要浪费电,要节约用电…”;取而代之的,妈妈只说了一个字“灯”,明明听到“灯”字,一定会想“灯怎么了”?然后转身发现卫生间的灯还亮着,便跑回去关了。
【描述所看到的】很多时候,想请明明做事情,或者明明犯了错误,妈妈都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要么描述妈妈所看到的,再要么描述妈妈所发现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则是,避免了明明认为妈妈总在指责或埋怨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将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在“该如何做“、”要做什么“的问题上。
例如:明明在喝果汁的时候,不小心把果汁洒在了衣服和地上,妈妈没有批评明明,“怎么这么不小心,又把衣服和地弄湿了”;而是告诉明明,“果汁洒了,快去拿抹布来擦地,然后请爸爸上楼帮忙换件衣服”,明明欣然接受,主动拿来抹布擦地,并告诉爸爸“I need change my shirt.”(我要换衣服)
【无人称代词“你”】继续【描述所看到的】之话题,在告诉明明该如何做之时,妈妈没有在事情的开端加上人称代词“你”。同样的道理,如果加了“你”,那么明明一定会觉得妈妈是在指责自己,自己被批评了,这样小朋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妈妈在描述事情之时,即使没有说“你…”,明明也是可以听出问题所在,更是可以明白妈妈是想请自己做什么。
【严厉而不说“请”】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并且对明明的要求也是,凡事一定要说“请”。想请明明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妈妈会说“明明请帮忙把厨房灯关了”;向明明提出小要求之时,也会说“弟弟在睡觉,明明请小声一点儿”;但…“请”这个字并不是万能的,虽说礼貌用语要常挂嘴边,但妈妈也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对明明说“请”,很多的情况下,说“请”会导致不严格,而且在妈妈生气之时,说“请”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例如:明明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妈妈先说“明明请下来”;小朋友接着跳,妈妈提高了嗓门,说“请不要在沙发上跳”;明明还是充耳不闻,妈妈便不再客气,厉声说道,“沙发是坐的,不是用来跳的”!闻听此言,明明乖乖地下来了,妈妈的说教达到了效果。
【说出明明感受】很多时候,妈妈主动说出明明的感受,对于小朋友来说,不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慰,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从坏情绪中释放出来,更客观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那样做。除此之外,明明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也是尊重我的。
例如:明明将水笔扔得满地都是,妈妈说了无数遍“请捡起来”都无任何效果,最后的通牒便是“妈妈可以帮你捡,但水笔没收一个星期”,明明还是坚持“不要捡”。于是妈妈说到做到,自己捡起了水笔,而且放在了小朋友够不着的高处。明明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在未来的一个星期没有水笔画画,开始大哭大叫着“不要没收,要捡起来,要水笔…”,妈妈没有因为明明的哭闹而妥协,而是蹲下身告诉明明,“妈妈知道批评你、没收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但妈妈已经说过很多次,你不听…”,小朋友听了,也没有说别的,只问了一句“那一个星期以后,明明可以有水笔吗”?妈妈点头说“是“。此事就此告一段落,经历了这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妈妈最后语:对于三岁的小朋友来说,言简意赅的感同身受,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不但给小朋友明确的指令,而且让小朋友感觉到妈妈也是尊重自己的,更重要的则是,激发了小朋友愿意做的主动性、以及愿意改的积极性。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