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育儿先育己,这些问题你都克服了吗?

时间:2016-01-2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做父母,需要很多学问,正所谓“育儿先育己”。

  1、孩子为何自伤?

  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家里人关系紧张,孩子内在累积了很多情绪,焦虑和痛苦就会导致孩子自伤,比如狂抓头发或者撞尖锐物体,用“生理反馈法”即自我伤害来缓解内在的焦虑和痛苦。

  家长要多关注容易出现意外或者受伤的孩子,帮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妈妈的情绪稳定水平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是否乐观、自信,跟妈妈的情绪是有很大关系的。一个乐观、平和、情绪稳定的妈妈,通常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自在、乐于去向外界探索。你是那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吗?

  3、如何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答案是“做自己的重要他人”。不管我是怎样的,不管我外貌美丑,家庭如何,也无论我的事业是否成功能否成功,只是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4、孩子为什么说谎?

  孩子说谎,是他/她需要说谎。假如孩子感觉到在大人面前是足够安全的,他/她就会愿意讲真话。你是一个让孩子感觉到足够安全的父母吗?

  5、夫妻关系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影响极大:(1)影响孩子的亲密感,甚至带到孩子以后的新家庭;

  (2)影响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拯救者、无能者或者冷漠者;

  (3)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6、你懂得接纳自己吗?

  “我喜欢我自己吗?我不知道明天事业是否会成功,但即使不成功,我能否依然欣赏和尊重我自己?”

  25岁之后,让我们学会像一棵植物一样,有阳光空气即可。学会做一个滋养性的人,无条件的接纳和滋养自己,同时也滋养他人。

  7、萨提亚观点二则

  (1)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一直学习和成长,即使你是一个慢的学习者。

  (2)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而关于“我是谁,我是怎样的“自我概念则是来自于爸爸。作为父母,你给孩子的心理营养足够吗?

  8、孩子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

  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内在有许多情绪垃圾没有处理,就会累积起来,然后在不停地寻找出口,孩子的偏差行为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成为身心一致的人,然后你才能教孩子这么做。

  9、情绪处理的五大方法

  (1)说出来;

  (2)写出来;

  (3)画出来;

  (4)唱出来;

  (5)动起来。

  每种方法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说出来”,需要事先塑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能秋后算账事后嘲笑等。

  10、如何能让自己不焦虑?

  就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统一。接纳当下的自己,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当下我能做的最好的。

  11、我是有限的

  我的精力有限;

  我的时间有限;

  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有些事情我能做到,有的我做不到。

  那么我们拒绝别人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那么别人拒绝我,我也能理解他是有限的,而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被拒绝。

  12、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时,其实是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爱他自己。

  13、不管过去是什么,你永远可以从现在开始选择改变,有无限的可能向你敞开,让你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14、偏差行为是一种求救信号,是因为内心有不能满足的渴望:安全和爱。

  15、当我让一个人走向正面能量的时候,我就是让他回归内在。

  16、改变的动力是:不断地看到希望。

  17、我们要尊重生命本身的力量:一个人会以最努力的方式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18、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9、我们可以一边害怕一边做,也可以不断地去尝试。

  20、当快乐在里面的时候,生命就会有一丝一丝的喜悦升出来。

  21、人类的天性是想和别人有连接,自主。

  22、情绪的处理方法:看到他,接纳他,看他要告诉我什么。

  23、放手是指当一个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自主性的时候,一定要放手。

  24、在成长的路上,面临痛苦可能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还要记得对自己要仁慈和宽大。

  25、你做好你自己,我做好我自己,我不需要你的拯救,你也不需要我来拯救。

  26、鼓励是没有目的的,是发自内心的。当爸爸有做得让孩子理解不了的事情时,不需要替爸爸说话,而只是做给孩子看:这样的爸爸我是如何跟他相处的,我是如何接纳他的。(对妈妈们说)

  27、关于界线:不是我没有界线,而是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我的界线。人人都要为自己的界线负责任,坚持自己的界线,那才叫界线。

  28、父母的关系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孩子做好自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

  29、如果我能帮到我自己,让我快乐、和谐,那么这也是送给我孩子最大的礼物。

  30、相信孩子是相信他一定是当下的他能够做到的最好,相信他和自己一样是纯洁、美好的,相信他的生命会让他发挥出最符合他生命本质的东西。而不是相信他不用父母的引导和提醒也能做到满足父母的要求。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