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水亦田:李亚鹏先陪小情人睡觉才出门,你呢?

时间:2016-01-1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潇潇妈妈抱怨说:儿子6岁了,做不喜欢或者不愿意的事情时很拖拉,比如晚上到点还想玩不想睡觉,刷牙洗脚就是慢吞吞的,是不是没有时间概念啊?下半年就要上学了,这种情况该怎么改善?

  哈,我觉得孩子的心态非常非常正常,妈妈千万不要焦虑,每个人都趋向于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是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的表象。

  其实时间有两种定义:

  一是空间时间,就是客观的时间——我们真正从钟表上看到的时间,它是真正意义的。它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依次延伸、发展,永不停歇的表示宽度和数量的概念。

  但是,另一方面,大家可能忽略了,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还有个主观时间,心理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他觉得时间特别快,比如说,你让他看动画片的时候,规定他看20分钟,但他看了20分钟,还觉得不满足,拖拖拉拉不肯关电视:“怎么我才看了5分钟你就给我关电视了?!”那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心理作用渗透在里面;反之,如果换做你让他学习20分钟,他就总不停叨叨:“怎么时间还没到啊?怎么又要做作业啊?”这其实就是一个心理的反应。

  所以,这个提问的妈妈面对的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是孩子拖拉,而是孩子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孩子很天真的企图用身体的迟钝换来时间的迟钝:他不想睡觉,就拖拖拉拉,刷牙洗脚慢吞吞。

  每一个妈妈都有切身体会:我们的小孩不可能对一切事情都热情洋溢,世界再丰富多彩也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不喜欢又必须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我们需要怎样跟孩子沟通呢?

  1、给每段时间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兜兜也是一个不舍得放下故事书的孩子,每次吃饭时姥姥三催四请菜都端上桌了她还不来,睡觉时姥姥关灯了他还没有准备好。不是她拖拉,更不是不饿或者不困,她只是感觉读书比其他事情更有趣。那么我们就需要将吃饭和睡觉也变得有趣起来,比如,给孩子的时间都起一个比较可爱的名字好不好?!不要认为妈妈一定是严肃的、以身作则的,孩子达不到你的标准就总是在后面指责孩子,我们也可以是一个很可爱的妈妈对吗?

  下次吃晚餐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孩子喊:“嘿!现在是松鼠宝宝的时间,松鼠妈妈和松鼠的姥姥都准备好了,我们要开始吃松果了!小松鼠来一个吧?!”。

  晚上睡觉的时间,我们恶作剧的猛关上灯做个鬼脸:“嘿!现在是史瑞克的时间!闭上眼睛,让史瑞克爸爸陪你度过这个惊喜的夜晚吧!”。

  这样孩子会觉得时间非常有意思,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2、作息规律才能让孩子认识时间

  有的妈妈一边评论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晚上睡觉太晚,一边自我检讨:加班太多,回家很晚,好不容易有时候早回家就想玩玩手机、看看视频,这样家庭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是正常的。因为在幼儿时期很难有时间概念,大部分的学龄前儿童没有系统学习时间这个数学概念,二年级学习之后他才会理解这样抽象的事物。

  对于一个不会看表的孩子,长辈所表现出的作息规律其实就是他对时间最初的体验。

  让孩子有时间概念、规律作息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

  你需要经常有意识地跟孩子说“现在是上午几点妈妈需要去上班了;回到家跟孩子说现在是下午几点妈妈回家了;晚上几点我们一起睡觉。”让他分清时间段,并对应的明确早中晚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间段是一个固定的,一个任务

  我曾经有四五年时间频繁地加班,没有时间陪兜兜。晚上很晚回家看到兜兜还没有睡觉很抓狂:“几点了?!怎么还不洗刷!你知不知道几点了?明天能起得来吗?”

  可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像兜兜一样,只是单纯地想:“妈妈,我等你回来告诉你,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我得了三个小粘贴!”

  我觉得这样非常影响亲子关系也不能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所以改变了工作和亲子的时间。我下班正常回家,先陪孩子,因为孩子睡觉时间比较早,九点就睡了,那么我用六点到九点的这个时间全心全意陪她,然后等九点孩子睡觉以后我再到书房加班,既不会影响亲子时间,而且也不会影响工作。

  李亚鹏曾经在李静《超级访问》中说出自己的育儿经:为了让李嫣不会感觉父亲老是不在家,李亚鹏常常晚上特意回家陪孩子,九点半伪装睡觉,待李嫣睡着后再偷偷换上衣服出门应酬。

  李亚鹏忙不忙?应酬多不多?他都能做到,我们也可以给孩子每天一段固定的睡前亲子时间,让孩子安心入睡。

  3、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让他接受新任务

  应该给孩子合理的缓冲时间,他会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的任务。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我们事先应该告诉他待会儿要做什么,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等规定的时间一到,就果断地督促他去从事下一个活动。

  孩子上学之前没有时间概念,妈妈不要直接说“我都给你了几分钟了,你怎么还没做完!”他不知道什么叫五分钟,什么叫十分钟,所以他不觉得紧张。那你不如用计数的方式。比如出门的时候,妈妈不要一遍一遍地催他,不如计数:“我们比赛穿衣服吧!数二十个数看谁先穿完!”或者家里买一个小沙漏,沙漏是用简单的流沙的方式计时,告诉他:“流沙全部走完,我们就关灯睡觉!”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

  过程中妈妈说话的语气可以温柔,但是立场要坚定,不能孩子一央求就又给十分钟,朝令夕改难以形成习惯。

  4、改变心理时间

  (1)孩子有憧憬动力

  时间管理还有一个关键词,它不是效率,而是让人心怀着憧憬、向往、期盼,它有一个目标。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心爱的目标,当然也要让他做不喜欢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让他把有盼望的事情放在后面。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做完作业以后,就可以去看电影了。”当孩子有足够想做的这件事情在后面并且是他的目标,他就一定会提高效率。

  (2)家长降低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是影响心理时间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比如,家长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结果越会感觉孩子速度慢,这就是心理预期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判断。所以越急躁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慢性子的孩子,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5、用时间的置换游戏启发孩子对自然时间的认识

  可以跟孩子假设有一个时间的银行,那么孩子做事情很快效率很高的时候,省出来了时间爸爸妈妈就可以给他开一张我们自己画的时间的支票,比如不赖床省出来十分钟,就画一张“20分钟时间支票”——就是时间的钱啊!然后让他拿着这个20分钟时间支票可以用来换阅读时间,换玩iPad的时间等等,让孩子能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同时也知道时间不能再生,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省出来的才能有,一共就这么多。这样还能让他更理解时间,从交换的过程中也懂得了一些理财意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