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吃苦教育,这一口号喊了很多年,致使很多家长都蜂拥而至的吵着闹着要对孩子进行吃苦的教育,说什么今天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要让他去吃点苦,让他去受点罪。总认为孩子吃了苦,就会好好学习,受了罪以后就会懂得珍惜。
于是,很多教育机构看准了商机,抓住了家长的心理需求,开办起了吃苦夏令营、冬令营之类的活动。其实,所谓的吃苦,无非就是把孩子们弄到大山里,或者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上上课之类的;有的是打着吃苦的招牌,把孩子弄到宾馆里,吃的、住的比平时还要好。
几天的课程下来,孩子不但没有吃到苦,反而更幸福。因为,出来总比在家天天看着父母的脸要好受得多,甚至有的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比如:抽烟、喝酒、谈恋爱。
即便是真的通过参加夏令营的活动,孩子吃到了苦,回到家中父母也将会对孩子进行补偿,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父母的这种心态,反而会让吃苦教育演变成一场教育闹剧。
之所以有吃苦教育口号的出现,也正说明了当下教育的欠缺。让孩子吃苦,吃哪些苦,通过吃苦教育起到什么教育目的,再让孩子吃苦之前,父母一定要清楚这些问题。
之所以让孩子吃苦,是因为当下有些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浪费成性,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经常半途而废,生活没有规律等等。父母想通过吃苦教育来转变孩子的行为与观念,以达到教育目的。
其实,真正的吃苦未必就是到偏僻的地方去,让孩子吃苦思甜。这种形式的吃苦,会让孩子感觉到挺好玩,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搞搞游戏吗,这有什么难的,有什么苦的。表面的让孩子吃苦,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却没有苦的意思。这种走过场的吃苦教育,并没有起到让孩子从态度上意识到苦的作用。
让孩子吃苦,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让孩子具备一种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么,什么是吃苦的精神?持之以恒、做事有毅力、有韧劲,遇到困难不退缩,吃苦就是要懂得节俭,节约,有责任感等等。
所以,吃苦教育并不是像炒作的那样花样繁多,吃苦教育就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的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1、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尝试不能做的事情
从小就要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被褥,背书包等等。孩子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就锻炼了他的能力。其实,吃苦就是一种能力,是否能够自己完成任务,这体现了孩子的综合素质。
还有一些是不适合当下年龄段所做的事情,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要做的,这就需要父母提前有意识的安排孩子去做,在孩子做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的给予协助,因为这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但是,不要包办代替,通过做这些事,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
2、让孩子承担自己要承担的后果,不夸大也不缩小
有快乐就会有痛苦,这是任何人在所难免的。所以,父母要清楚这一点,当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生病是一件并不快乐的事情,要打针,要吃药,甚至有时还要做手术,会疼、会苦、会难受。而不要用“善意的谎言”哄骗孩子。更不要夸大其词,以此来吓唬孩子。
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因为心疼,从而袒护他,或者是为他解脱,甚至代替孩子去承担后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让孩子在受苦的同时,锻炼孩子的敢担当,勇于承认错误。
3、父母吃苦在先,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孩子才会效仿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去参加吃苦的教育,自己却懒得吃苦,不愿意吃苦。平日只会教育孩子要吃苦,给孩子讲述自己曾经多么的不容易,生活多么的艰苦,讲完了,自己该怎么做的还是怎么做,没有任何的变化,这种只说说而不做的教育方式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说,只会教育别人,自己从来都不做。
要让孩子懂得吃苦的重要性,自己就要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去做,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吃苦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就能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把吃苦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能力之中。
吃苦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玩一玩,而是要让孩子从思想上,态度上真正的有所转变。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