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观察方法既是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也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前提条件,更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结合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选择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观察方法,教给学前儿童观察的原则并给予恰当的指导,才能提高幼儿的科学观察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完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在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力的发展在儿童智力、心理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智力发展的差异主要在于观察力的高低。本文主要探讨适合儿童发展的观察方式及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切实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幼儿的观察方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是间接观察,是指通过仪器间接地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方式。幼儿常用的观察类型有:个别物体的观察,幼儿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在对个别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以下信息:物体的外形特征,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物体的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物体的静态和动态,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最基本的观察技能,它是其他各种观察的基础。因此,个别物体的观察在各年龄班均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指幼儿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比较观察过程中,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思考,从整体到局部各个方面较为精确、细致地认识事物。它能帮助幼儿较快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比较性观察是幼儿的分类能力发展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这样的活动是一种较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它仅在小班后期与中、大班进行。还有间或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室内观察等在中大班也会用到。
二、幼儿观察力的特点
幼儿年龄越小,观察的随意性愈低。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知觉和观察常易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干扰,到了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幼儿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常依事物本身的特性而转移,如果事物的特性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往往无须成人组织,也会全神贯注地去观察。一般认为,色彩鲜艳的物体、活动的物体、奇妙的物理现象最能引起幼儿探究反射和观察活动。
幼儿初期观察事物,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的部分,如只注重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观察时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反复观察,有时还会作出种种联想或幻想,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则视而不见。
观察缺乏独立性。幼儿观察时极易受老师和周围儿童的暗示,缺乏观察的独立性,他们往往自己没有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就跟着别人说的话予以复述。观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极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观察的目标。
小班儿童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也不断增加。在整个学前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都有一定的增长。学前儿童观察力与儿童在活动中经验的增长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语言的发展有关,儿童首先借助成人的指示来进行观察,以后儿童就自己调节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提高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幼儿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自然景观视若无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但是在观察事物时一般都不细心、不全面,加上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对观察到的现象,没有重视,就无法发现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无法持久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学前儿童运用观察方法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就是要有效的指导观察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科学有序观察。
三、幼儿观察活动的指导
1.教给幼儿基本的观察方法和原则
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选定的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步骤和方法。一次完整的观察,主要包括五个步骤: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研究对象;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观察工具,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对有生命物体);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最后依据观察记录进行交流。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一是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就是根据观察对象外部结构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从外到里等有顺序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幼儿对观察对象有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在观察过程中,因为幼儿思维的特点,在观察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凌乱的现象,会影响观察的效果。但顺序观察法设定的顺序性迫使幼儿的观察尽可能的全面细致、不遗漏。当观察对象外形特征不十分明显,而又要求找出它们之间微细差别时,可用有序观察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比较。学会有序观察会成为幼儿自身的需求,在观察比较、寻找异同的过程中,幼儿都应积极运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有序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全面、细微、不致遗漏。在学习观察个体的基础上,教会幼儿运用比较去观察同类群体中个体间的异同。如:在比较汽车、卡车、火车的基础上接触“交通工具”的概念。实践证明,教会幼儿能够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可以保证幼儿输入大脑的信息是有系统、有条理的,这样的信息便于提高幼儿准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幼儿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二是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不同事物中的相同因素进行对照和辨别的一种方法。例如观察动物的耳朵,猫的耳朵是竖着的,狗的耳朵一般是耷拉着的,鸡的耳朵是两个小圆孔,兔的耳朵很长,还会转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精确性,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应当注意的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不仅可用于比较性观察,也可用于幼儿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观察某种物体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发展。比较观察法具体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气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建立观察记录卡,让幼儿持续不断地观察自然角和种植区中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记录植物在季节中发生的变化。在运用比较观察法时,一般是从物体的不同点开始进行比较,然后再观察其相同点。不仅要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个别部分,还要对物体的整体进行比较。
三是典型特征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是从物体的明显的特征人手开始观察,然后再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全部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有些物体具备一些鲜明的外形特征,这些明显的典型特征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首先作用于他们的感官,例如物体的鲜艳的色彩、特殊的气味、某一部分奇异的样子等,都非常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首先引导幼儿从这些典型的特征开始观察,然后展开全面的观察,以提高辨认物体的能力。当观察对象呈现时间较短,而且具有某些典型特征时,应用典型特征观察法能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典型特征是幼儿最易发现和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例如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幼儿观看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录像,并要求观看后讲出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主要特征,这时幼儿就应采用典型特征观察法,抓住动物走、跳、爬、游、飞等调性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幼儿观察的敏捷性和准确性以及概括性。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