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育儿路上,爸爸被“挤”去哪儿了?

时间:2015-11-0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父爱缺失”是当代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传统因素和父亲本身的性格原因,更多的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母亲和其他人在孩子周围围了一堵墙,硬生生把父亲挤了出去……

 



  让父亲回归

  “2岁半男孩壮壮(化名)妈妈描述孩子有以下症状:看到小朋友朝他走过来就就躲;别人要抢他的玩具,他不但不保护,还马上放开玩具走开;想要玩的玩具自己不去拿,总是推着奶奶或妈妈去要。”

  “听起来比较严重。”对面坐的是棠棠妈妈,她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通过后来的交流我发现孩子的状况和家长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害怕小朋友,是因为1岁半左右他被一个小弟弟无情地抢过玩具,并推倒过,于是他把这种恐惧投射到了所有孩子身上,认为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这样对他,躲开则能避免这样的伤害;到了护东西的阶段,家长不但没保护他正在玩的东西,反而教育他“让小朋友玩吧”,于是他的界限一次次被侵犯,以至于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保护自己的东西;为了避免被伤害,他将自己封闭起来,把家长推到了前面,哪怕最终想要的玩具拿不到,也不愿冒险被别人伤害。”

  “不过我了解到其实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过程中都是这样“谦让”:“你下来吧,让小朋友玩一会儿吧”,但有些小朋友在被抢的时候会死死抱住玩具大叫,或者不顾家长的阻挠主动去抢别人的玩具,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变得像壮壮那样社交封闭,为什么呢?”

  “你观察到了什么吗?”

 



  “是的,在和壮壮爸妈聊之前,我观察了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互动。当时孩子是爬个小台阶,然后钻进一个大圆桶里,反复玩这个游戏。台阶的这头站着奶奶,圆桶的那端站着妈妈。”

  “爸爸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每次孩子快要钻圆桶的时候,妈妈都抢先一步过去,爸爸伸到一半的手就缩回去了。”

  “他没有说“让我来”吗?”

  “没有,他两只手不知往哪放好,好几次无聊地看看窗外。后来妈妈觉得孩子要喝水了,在妈妈的“指导”下他才去门口的柜子里给孩子拿了水杯。”

  “爸爸的性格怎样?”

 



  “感觉爸爸比较沉默,所以我尽量找些话题和他交流,比如平时会不会和孩子玩,他说会,但每天下班到家做完晚饭和第二天要带的饭、拖完地打扫完都已经快九点了,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玩。”

  看到棠棠妈妈的眼神,我重复了一遍“是的,确实是爸爸做饭打扫,而且爷爷奶奶的分工也是奶奶带孩子,爷爷“包包子”。”

  “典型的女强男弱的家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壮壮被小弟弟抢完之后见小弟弟就躲,但弟弟离开后他非常执着地、反复看当时他和小弟弟在一起的视频,哪怕是抢他玩具的视频——因为弟弟是个榜样,一个充满力量榜样,给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接下来妈妈又描述了一项她不能忍受的孩子的“缺点”:胆小、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绝对不做,哪怕所有的孩子都上去玩了,他还在一边观察,直到确定自己可以了,才肯去尝试。“这以后遇到什么都怕,怎么办呢?””

  “你怎么和妈妈说的?”

  “我觉得壮壮的表现和他没有得到家长的保护有一定关系,但据我分析,他的性格比较沉稳,属于观察型的孩子,这很可能是遗传了爸爸的基因。”

  “妈妈一听,傻了,她认为的“缺点”到我这成了优点,为了抚慰她的内心,我调侃了一句“这样的孩子不容易被别人用一根棒棒糖就拐走”,多好啊~~”

  “妈妈似乎一时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但在一旁的爸爸突然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双手把袖子一撸,激动地说:‘我就说我的儿子没问题!我特能理解他!我小时候就这样!没把握的事情就不做!而且不愿意被别人强迫,比如我小时候就不愿意叫人,但我妈很强势,她就老催我,但她越催我越不愿叫,后来知道前面有人我干脆就绕道走了!’ ”

  “烧沸的开水终于顶开了锅盖。”

  “是的,爸爸后来说了很多他的感受,能感觉出来他很想为孩子做些什么,但总是被排挤在外,而且有的时候为了迁就妈妈,甚至不得不牺牲孩子。”

  “哦?”

  “有时候孩子玩的时候打一下妈妈,妈妈就会很生气,妈妈怀孕时吃了很多苦才保住这个孩子,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孩子长期由奶奶带着,她觉得孩子和她不亲,所以孩子一打她就触动了她内心的情结,她认为孩子不亲近她,她很难受。”

  “这个时候爸爸明知孩子是无意的行为,但为了安抚妈妈的情绪,他不得不站在妈妈这边训斥孩子“你怎么可以打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由于反复的强化,孩子往往打妈妈最频繁,爸爸也知道训斥就等于强化,但如果打完之后不替妈妈训斥一下孩子,妈妈又会觉得爸爸不理解她。为此爸爸很苦闷。”

  “面对这样的女强男弱,爸爸被挤出育儿过程中的家庭,你有怎样的建议?”我把目光投向了棠棠妈。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识别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一直寻找榜样。而最好的榜样就在于父母。如果妈妈做妈妈该做的事情,爸爸做爸爸该做的事情,那么女孩长大之后就知道做饭拖地打扫等是她该做的,男孩知道换灯泡通马桶组装电器等是他该承担的。我们的父母是第一代双职工家庭,母亲大部分都有工作,所以女性的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家庭的分工随后跟着出现了变化。这也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女生过于强势的现象。”

  “有些爸爸其实挺喜欢下厨的,是不是就不能做饭了呢?”

  “并不是,他可以做饭,但他也可以某天下了班就不做饭,翘着腿和孩子玩,然后坐等妈妈做好饭请大家过去吃饭。”

  “这会不会显得大男子主义?”

  “如果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天天系个小围裙在厨房里转来转去,那她就得改变自己之前的做法。”

  “这个可能好办点,但和孩子玩的过程中爸爸插不进手怎么办?”

  “那就是每天给爸爸和孩子单独的时间,20分钟半小时,让孩子感受爸爸的力量和爸爸给孩子的自由。大不了玩完之后收拾一下家里遍地的玩具和满天飞的纸屑,又能怎样呢?”

  这是一个有男孩的家庭,有女孩的家庭也一样,如果妈妈过于强势,给孩子传达的就是“真正厉害的是妈妈,你爸没用。”女孩会把这种对于爸爸的“蔑视”投射到所有男性身上:“就这点水平,那配得上娶我!”现实已经摆在眼前:优秀的女生最终逐渐变成“黄金剩斗士”,外表虽然光鲜无比,但内心的孤寂只有自己知道。

 



  壮壮爸爸在交流过程中的变化给我很大的感触,我之后又和七爸深度交流,吓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愿意加入到育儿中的爸爸本来就少,偶尔回家之后想陪孩子玩会儿,我们愿意保持一定距离欣赏孩子自己玩,但你们就会觉得这样太不负责任,于是一下子就上前把住孩子,一次又一次,我们就被排除在外。陪孩子玩的动力就慢慢减少了。所以哪怕有空余时间,那也干脆用来玩手机或赖在办公室加班。”

  “对于孩子的表现,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就像壮壮,妈妈从她的角度出发觉得孩子一身毛病,但因为壮壮更多遗传父亲的性格,所以爸爸很能理解他,如果在育儿的过程中妈妈能耐心地倾听爸爸的想法,可能妈妈就不至于这么焦虑,妈妈不焦虑了,孩子情绪也更容易开放,孩子好了,家庭氛围也会更好。”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