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们听到了什么?

时间:2015-11-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北京市西城区个性化教育教研组 顾春晖

  “歌曲是用音乐的形式演唱出来的文学”,它不应是机械的演唱,而应该是幼儿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源于对这种理念的贯彻,我们借助《小树叶》进行了系列研究和实践。

  歌曲《小树叶》是幼儿园常用的教学内容,歌词第一段: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歌词第二段: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以前的教学设计都涉及到引导幼儿感受两段歌词不同的情绪,即第一段小树叶离开妈妈时悲伤、害怕的情绪,第二段小树叶春天要回来,打扮树妈妈时勇敢、乐观的情绪,并演唱出来。所以教师们都会引导幼儿将第一段唱得较慢、较伤感;第二段则速度稍快,略显愉快、自信。

  1质疑:这是成人的看法,孩子的感受会是什么?

  既然歌唱是对感受的表达,研究伊始我们很自然地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幼儿的感受是什么?参与教研的老师就自己的所见所想发表了看法,比如,“我园有老师做过这个活动。活动中,因为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一直走不出悲伤的情绪。”“我看过几次这个作品的活动,效果都不理想。这是成人的解读,歌曲里并没有说害怕,只是问‘可害怕’。”……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无法回答“幼儿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尽管教师们在以前的工作经历中,上过或看过这个活动,但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里幼儿的感受过多受到教师的影响,他们真正的感受是什么,大家不得而知。我们开始对这首歌曲约定俗成的分析和设计产生了质疑。

  2了解:多数孩子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快乐,个别提到伤心。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在教师不过多引导的情况下,孩子们会怎样理解这首歌。于是,长安幼儿园罗小娇老师组织指导了第一次活动。活动从小树叶角色引入,很快就进入到听歌曲的阶段。听完第一遍,老师问幼儿:“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孩子的回答如下:

  我觉得它特别伤心,因为它离开了妈妈。

  我觉得小树叶特别开心,因为它飘呀飘的。

  我觉得小树叶很开心。

  小树叶高兴,因为它明年还能打扮树妈妈。

  小树叶勇敢,一点都不害怕。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都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快乐,只有个别幼儿提到了伤心。孩子们所描述的感受确实和我们以前所引导的不一致。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认为呢?活动后,我们再次坐在一起进行了讨论,老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首歌整体还是比较优美欢快的,两段区别并不大,所以孩子都觉得很快乐。”“完整听,孩子很容易关注后面的歌词,比如‘打扮树妈妈’,所以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比较多。”

  3困惑:我们了解的是幼儿的直觉还是真正的感受?

  这次活动,教师没有对歌曲的情绪进行引导,理应可以很真实地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但我们并没有欣喜,反而更加困惑:我们了解到的是孩子的真正感受吗?

  首先,因为是完整倾听,第二段的情绪很容易掩盖第一段,从而导致幼儿对歌曲第一段感受的弱化。其次,幼儿如此潦草地听过一两遍后所谈到的是否能称之为感受?歌曲是情感的表达,当孩子没有很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时,他们的感受准确吗?孩子们所谈到的感受是真实的,这毋庸置疑,但它显然不是对歌曲全部的、深入的、细致的感受,它更接近于直觉。由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带领幼儿对两段歌词分别欣赏和理解,然后再听一听幼儿的感受。于是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活动。

  这次活动由长安幼儿园的王锐老师指导。活动中将完整听歌曲调整为幼儿分段听歌词,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感受。教师发现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描述小树叶离开妈妈时的情绪情感,甚至将这种感受与自己刚入园时的情绪相联系。但是在朗诵歌词和演唱时,不能将自己所理解的情绪融入其中。这是因为幼儿缺少歌唱表现的能力和技巧吗?我们困惑着……

  4领悟:让幼儿真正走进作品,唤醒其切身感受。

  带着上面的困惑,我们进行了第三次活动,活动由北京第六幼儿园的梁艳老师指导。

(供稿:张洁琼  校对:郭彤洋  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