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1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文章来源:根据少年商学院、杭州日报等文章编写
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市塘沽开发区一带发生重大爆炸事故。
圝圝灾难牵动了亿万网友的心,在一双双关切的眼神中,您是否发现,您孩子原本活泼灵动的眼神里,闪过了一丝不安和恐惧?
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一位父亲给上幼儿园的儿子看了天津大爆炸的一分钟视频。尽管视频中并无血腥场面,但看到最后,他还是对父亲说:爸爸,我不看了。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有点怕。
亲临灾难现场的孩子值得我们去关注,而坐在屏幕前的孩子,也难免会受到画面冲击的影响,在心中留下恐慌的种子,那么,我们应怎样安抚受到惊吓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心底的恐惧呢?
用积极的态度与孩子沟通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曾到哈佛访学、后创办博雅小学堂的邓瑾分享过她亲历的一件事情。2013年4月,美国波士顿发生大爆炸时,她先生和他们6岁的女儿在现场不远处。非常危险,但所幸一切安好。第二天早上,邓瑾送女儿上学路上,女儿问了一个问题:“妈妈,如果我是那个8岁的小孩(波士顿爆炸案死难者之一),你会照顾我吗?”“会的。”“我会死吗?”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嗯......不知道。”干脆回避吧。“为什么就死了?”女儿不依不饶。“嗯......这就是命运。”邓瑾感觉自己就要词穷了。
邓瑾是一位特别谦虚好学的妈妈。她接下来的一整天,都为自己没有回答好女儿的问题而自责。当天晚上,她无意中听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节目,一位心理学家,在节目中引导父母们如何和孩子交流刚发生的爆炸和伤亡话题:总体就是要积极,而不是消极。
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有不同作法
比如,绝对不要对孩子说,世界很不安全,要尽可能保护自己什么的。孩子的年龄不同,心理成熟程度就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说法。
1.对于很小的孩子。当然更不要说世界是不安全的,而应当选择多抱抱他们。
2.对于懂事的孩子。一方面告诉他们真相,但更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比如事发后,那么多人跑去帮忙,照顾伤者。要让孩子们相信,我们大人会竭尽全力让这个世界更安全,保护他们。
3.对于偏高年级的中学生。他们已有强烈是非观和正义感,可向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问,你现在的担心是什么?然后才是对话,因为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
然而,前天夜里在天津发生的大爆炸太过触目惊心,就算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对于很多已经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或是本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拥抱并不能完全消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慌。坦诚和积极是种态度,而不是做事情的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应当怎么做?
听听专家的解决办法
国家心理咨询师韩阔认为,关于灾难的层层报道必然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情感等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可能会带来一些诸如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可能让孩子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或者担心,焦虑,甚至做噩梦,提出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等等。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此时注重积极引导孩子。韩阔咨询师提出了帮助孩子走出恐慌的六条具体措施,各位家长可以学习使用这些措施,让您的孩子摆脱灾难的影响,不再被不安所击溃。
1.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的负性反应的时候,不必太多的惊慌,更不应该责备孩子,因为他们此时需要最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可以问孩子,你看到小朋友被炸伤,你觉得怎样?你感到害怕吗?……无论孩子说了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和心灵感受。
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内化,孩子往往在此时会选择“坚强地面对”,这时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鼓励孩子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
4.作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不要让他一个人待着,一定要经常有人陪伴在他的身边,拥抱一下,抚摸一下。
5.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地震或者是关于生死方面的问题,此时,作为家长,首先不要回避这些问题,要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让他们明白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6.对于那些反应比较轻微的孩子,通过家长的疏导以后,问题就可以解决;而对于那些家长一时难以搞定的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老师和专业人员求助。
消除恐慌,让孩子因灾难而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对于灾难的恐慌如果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在孩子心中埋下种子,长久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虽然灾难是痛苦的,但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如果能够以适当的方法使孩子走出恐慌,相信孩子也能够变得更加坚强,并得到成长。
1、运用绘画、音乐等媒介
使用艺术为媒介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如借由绘画、音乐等创作来抒发自己的不安情绪,不易引起儿童的自我防御。这样可以在安全的气氛下使情绪获得宣泄,并使孩子感到平静和安宁,让孩子的情绪也稳定下来。
2、让孩子了解死亡教育和生命的意义
以生命教育的实施为重点,让孩子正视、了解死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生命的珍贵,杜绝不切实际的担忧和幻想。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珍惜生命,才能更积极的生活下去。
3、重塑灾难的意义
如果一直将精力陷在负面思维中,则难以抚平创伤,而通过引导儿童认识到灾难后人生还存在积极有意义的一面,使孩子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的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