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10期 唐贞兰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黄金期。教师有责任帮助幼儿学会独立和自信,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自身的聪明才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相互合作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使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营造充满爱心,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
首先,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的诉苦与不安,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体悟他们的一举一动,爱护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错,体谅和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幼儿生活在没有顾虑,没有压抑的宽松环境中,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
其次,教师积极利用集体活动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例如:组织幼儿一起执行大家共同的主张,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集体服务工作,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的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技巧等。
二、创设一个舒适安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还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为此,幼儿园在扩建、装修教学楼的基础上,科学地调整布局,保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室内外尽可能地开辟绿化面积,走廊、墙面、橱窗等的装饰、布置尽可能地做到儿童化、教育化、美化,力求校园安全、整洁、美观、温馨,以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气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注重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1.游戏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始终的活动,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培养幼儿勇敢、大胆等心理品质,组织幼儿玩体育游戏,可以教幼儿学会有秩序地排队和相互谦让;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游戏,能让幼儿体验合群的快乐,提高交往合作的能力。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教师把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贴近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下功夫。如:教师为了及时掌握每个幼儿的情绪,并用适合幼儿的方式,让孩子把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教师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 “心情树”“心情花园”“心情小站”等丰富多彩的三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表情牌”。如果幼儿很高兴,就选择一个快乐的表情牌;如果不高兴,就选择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选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因为“表情牌”活动每天都做,十分自然,孩子们都会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分析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情绪,让幼儿高兴起来。事实上,很多幼儿通过挂牌,无意间就释放了不良情绪,这样的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既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既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