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11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幼儿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以及传统幼教思想的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被人忽略。特别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目标理论体系,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笔者在系统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试图提出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希望能为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参考。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大,个体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幼儿心理健康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其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科学的健康观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于科学健康观的儿童观当中,它必然也应该是科学儿童观、科学教育观的基础。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康人格培养、个体社会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对幼儿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和有力支持,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在社会适应条件下的身心协调一致的健康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和有效体现。
三、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的新理念,幼儿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智力发展正常;2. 情绪反应适中;3. 人际关系正常;4. 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5. 性格特征良好。
第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幼儿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只有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心理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电视、电脑、网上交流的普及、独居住房造成不与人交往的状况、噪声等等,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一)总目标
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初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乐于与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并掌握初步的社交技能;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认识兴趣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班又具有不同的层次目标。
1.小班目标:(1)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快适应新生活。(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说笑等等)。(3)满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4)引导幼儿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5)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6)教给幼儿日常礼貌用语,使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7)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8)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9)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10)保护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1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2)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
2.中班目标:(1)能自如的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2)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能逐步克服任性。(3)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4)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事各种活动。(5)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6)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7)逐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8)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9)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0)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11)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自制力强,坚持到底的性格。(12)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大班目标:(1)教给幼儿在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安全自救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学会并逐步能独立洗头洗澡、整理物品,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3)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祖国和人类的爱的情感,并有初步的“地球村”概念;培养幼儿善良的性格,能对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提供无私的帮助。(4)教幼儿遇事冷静,积极设法解决困难,培养其初步的抗挫折能力。(5)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进一步学习社交礼仪,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做到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能分享、合作和谦让,会用请求式语言申请参与活动,能理解、宽容别人。(7)能初步理解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能力。(8)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9)知道妒忌是一种不良的心态,能做到真心为同伴和朋友的长处或进步高兴、赞美、自豪和祝贺,培养幼儿你追我赶,积极竞争的态度和性格。(10)幼儿认识攻击的危害性,帮助幼儿消除攻击行为。(11)引导幼儿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12)培养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和锲而不舍的做事态度。(13)培养幼儿做事踏实、细心、耐心,追求完美的态度和性格,进一步完善其责任感。(14)初步了解小学生生活特点,能为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全面的、多层次性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价值体系。它是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依据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的普通标准提出的。它的提出对于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当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至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