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备课组:教师成长的幸福港湾

时间:2015-07-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12期

  备课组是培植教师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一种有效研讨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园内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园充分利用备课组平台,紧紧围绕“学科特点 高质课堂”,开展系列学习研讨、交流分享活动,刷新了课堂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一、一串“钥匙”,找准领域研究切入点

  长期以来,我园社会学科组已积淀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验、教学案例,为让社会学科组在原有基础上有突破,从切入点上求创新,运用“课题、组员、制度、评优”这串智能钥匙,开启社会领域的新篇章。

  1. 理念先行,课题引领

  我园从2009年9月就开始了苏州市“十一五”重点立项规划课题研究《生态环境下幼儿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此课题侧重幼儿社会实践和社会情感的培养,为社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和操作性,推动了幼儿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幼儿、教师、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四年来,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园在社会领域研究中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2. 管理跟进,制度导航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发展需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备课组活动制度,以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开展及活动的质量。一是明确备课组组长的职责:每学期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教师在社会领域的真实需求与困惑,有目的的删选、有计划的安排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内容。二是运用好备课组成员的智慧,每次活动有具体负责人、重点问题探讨,研讨内容来源于课堂又回归到课堂的理念。三是发挥备课组成员的辐射力,将备课组研讨活动中的一些新理念、新设想、新举措,在自己相应的年级小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传达与点拨,体现分层式、引领式、互助式研讨模式。

  3. 举措齐步,课例引荐

  九月份,我园进行了“40岁以内青年教师社会评优课”,从评优课竞赛情况中,推选了四节活动申报本届课改展示活动,园内骨干教师从规则、自信、关爱、坚持四个不同角度,通过亲身体验、故事分享、课件辅助、情感迁移等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同时这四节课从9月份开始提前做好了磨课准备,其中《迟到的小明》和《我的本领》已经进行了一课三议的研讨,教案已经比较成熟。

  二、一支“画笔”,找到团队引领着力点

  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备课组就像一支“画笔”,给教师们绘制适宜的空间、环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寻找发展共同体,提高备课组团队引领的实效性。

  1. 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我园从调查备课组教师的现实需求着手,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取向的教师各取所需,形成系统性、指标性教师研讨社团。主要开设了教学目标、活动准备、环节设置、环境创设、资源利用这几个社团,每个社团确立一个中心负责人,定期组织成员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分析活动。备课组每两周开设一次社团分享交流活动,每次有一个重点交流社团,分享近期主要活动成效与经验,提出需要寻求的帮助与指导,实行社团之间的互助提升、理念拓展。

  2. 走进现场,寻找方法

  在社团式理念学习的基本上,我园更注重从教师实践的需求着手,来提升教师在社会学科领域中的把握度,主要采用案例再现、现场诊断、情境模拟、教学视频等形式来寻找适宜的组织策略与方法。案例均来源于社会学科组成员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点从每月进行一次的“社会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中产生,在自愿申报、组员推荐、集体删选的过程中,实现内容早约定,教学同修整,方案齐完善,经验共分享。

  3. 走进故事,提升能力

  骨干教师、老教师在多年的社会领域的钻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园让分享成为备课组的一剂良方,建立合作共同体,用她们积累的经验故事来引领青年教师,不断发现教师的成长需求。共同体的成立,首先是骨干教师、老教师在期初的备课组活动中,主动推荐自己在社会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故事;其次是青年教师在分析自己所需的情况下阐明自己的选择意向,最后在互换意见、目标一致的过程中签订教师合作共同体承诺书,开展相关活动,每学期在备课组内汇报1~2次共同体活动成果。

  三、一把“改锥”,抓住课堂教学生长点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运用群体的智慧,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入手,从教学的细小处、现实处挖掘生长点,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长,实现高质的课堂教学。

  1. 集体备课,预约课堂

  集体备课是集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经验,共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具有同伴互助、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特征。在集体备课中我们遵循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这一集体备课程序,实现“对话式”集体备课。首先,研读教材与文本对话,由备课责任人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认真设计教学流程,并对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学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精心预设与虚拟课堂对话,组内成员根据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展开讨论,寻求问题的突破口,以此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自我探索、自主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教学智慧。最后,实践反思与真实课堂对话,教师结合个人理解、教学经验、语言风格等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行动,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 精细听课,品味课堂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我园充分发挥教师社团的作用,实行分块式观摩听课,从不同角度品味课堂教学。社会学科的每个社团在关注自己的研究项目的同时,另外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①参与度:体现幼儿为课堂主体,重点关注幼儿的层次性,个性化发展。②亲和度:体现师幼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和谐平等。③自主度:体现开放性思维,让幼儿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与体验中。④整合度:体现新理念、新思想,尽力实现学科间的融合。⑤拓展度:促进幼儿将课堂中的知识内容延伸到生活,为生活服务。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真正让教师围绕来自自身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致化的专题研讨。

  3. 多元评课,提升课堂

  评课是借助团队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支撑理念,提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教学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我们采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行政点评这一渐进式的评课模式来展开研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自评即个人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谈目标达成度、幼儿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师自我教学的行为。幼儿的学习状态是教师自评的聚焦点,主要从幼儿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以及生成状态几个角度入手。同伴互评是一个思维碰撞的研讨模式,老师们针对听课情况,找亮点、挖不足、扣细节、引争议、寻对策,在碰撞中聚焦,从解决问题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学科本质的理性思考。行政点评是一个系统引领的模式,力求通过与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使执教教师得到既学会如何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又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双重收获。

(供稿/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