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3年02期
教学观摩的后续重构实践——教师培训新模式,已在我园连续实施了几年,通过参照教学、立足课堂、剖析修正、自觉实践、勤于深思,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不过,在每次的实施过程中,却也发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唤醒我们的教师不断开悟、更新完善。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培训主体——教师所应做到的“四多”之处。
一、多解读,仿其形也亦传其神
案例一:小班语言活动《藏在哪里了》由顾老师执教。活动目标为:1. 能根据显著的外形特点找到相应的动物;2. 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朋友躲藏的位置;3. 体验捉迷藏游戏的快乐。在玩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以四张桌子分别代替石头、大树、草丛、花园等位置,让幼儿进行相应的躲藏。当问其为什么如此设计时,竟不知其所以然。
在此培训模式中,教师是通过观摩他人教学后依葫芦画瓢,也就是可以模仿他人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但在这其中,可以进行优化组合、学其精华,弃之糟粕,注入自已独特的思想,而不是全然的照搬照抄。
在上述案例中,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玩捉迷藏游戏”是十分可取,其教育价值可表。那在运用“舶来品”时,建议老师要多思考,多去了解他人的思想,解读一下其真正的意义何在,背后是否蕴含着有何种的教育理念所在。
随之及时与执教者一起来分析,解读一下教学行为的之所以然。依我们往常的做法一般不会是这样操作,会如之前的思考中一样或是制作背景或是创设情境,而这四张桌子代替之妙处就在于:第一体现出教具的取之方便、用之有效。桌子是幼儿最熟悉不过的了,每天都在亲密接触,可以称之为朋友,而桌子下面的空间更方便于幼儿躲藏;其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中“以物代物”的行为逐渐增多,教师只不过是在重复幼儿的游戏行为,随之也传递着一种信息给小班的孩子:可以把桌子想象成自己所要的物体,只要有其利用的价值即可;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通过这样的想象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进行后续重构实践中,我们的老师要做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其实就是要学会从他人的教学行为中参透出其教育理念的运用,逐步转化为自己所有,而不是“取其形、延其意、失其神”,这与我们最初的设想就差之千里了,也与培训活动的最终目标也背道而驰。
二、多质疑,益于改善心智模式
案例二:中班音乐活动《喇叭花》由袁老师执教。活动目标是:1. 学唱歌曲,并尝试不同的形式进行歌唱;2. 感受北京童谣的韵味,进一步激发幼儿演唱的愿望。多样歌唱、体验快乐这一环节时,教师说:我们来进行轮唱,而实际是以接唱的方式来组织。当问其轮唱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完成时,回答是:看到的教学就是这样的,上海名师就是这样做的。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简单而言,心智模式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就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定论,她以名师为本,不去思考在其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任何不对的或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认为上海名师永远是对的,这时她的心智模式就存在着不科学,对事物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我们的教师要有甄别与选择的意识,其中就更需有质疑的精神。其实研究教学时一方面要以质疑的态度,进行“刨根究底”的探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要进行一种研究理念的置换,确立新思维方式,也就是时时刻刻注意改善、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就能善于反思,促进各方面的成长与取得进步。
三、多灵动,充盈智慧动态生成
案例三: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春天》由胡老师执教。活动目标设定于:1. 根据已有经验比较春天在天气、动植物和人们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春天的认识;2. 善于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萌发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活动中设计了知识竞赛,主要拓展幼儿经验。当出示这一题时:腊梅花是在春天开放的吗?有1个幼儿认为不是(旁边听课的老师也随之附和该幼儿的想法)。执教老师只是当场自圆其说:说XX小朋友是对,腊梅花是在冬天开放的。这一流程即逝而过。
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不断对话、动态生成资源。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幼儿的思想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时,创造火花就会不断涌现,幼儿在其过程中就会兴趣盎然,认识与体验不断加深。幼儿的思绪活动、兴趣的维持、情感的交流都在时时变化着。这时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作为教师应该处处观察、时时了解幼儿作出的不同反馈信息,及时作出积极回应。
上述案例中当有一个幼儿认为腊梅花不是在春天开放,在一旁听课的老师随之附和该幼儿的想法时,这时的执教老师应该是比较机警,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偶发、有教育价值的机遇,生成有价值的讨论点。将幼儿自由分成两组(也可将旁边听课的老师纳入其中一组),就“腊梅花是否在春天开放”这一话题改为争辩活动,由两组幼儿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认为是与不是的理由。当幼儿完全沉浸于这样的热烈争辩中去,他们会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列出多种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问题的答案会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同时也巧妙地实现了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作为教师应有这样的教学灵动,正如《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谓善喻矣。
四、多斟酌,精雕细琢造就精彩
案例四:中班音乐活动《啄木鸟飞来了》由孙老师执教。活动目标:1. 通过音乐以及真实的情境理解乐曲内容,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乐曲中不同的音乐形象;2. 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在分段欣赏乐曲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五个幼儿一组来表演合作,如何来感受乐曲的结构及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音乐形象,没有在此环节中来体现。听课老师也犹如坠入云雾中一般,看不懂也听不懂。
在上述活动中,如何进行完整与分段欣赏,教师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教师在进行分段欣赏时,急于走流程、急于想让幼儿来合作表现,在没有认真倾听、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就来进行,显得急于求成。因为在现场看到是教师有点手忙脚乱,幼儿处于被动状态中,完全被教师指挥着行动。在此分段欣赏中,可以通过调动感官、情境交融、肢体表现、品味感受的有效策略,以情为主线激发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与感受音乐形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落实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从而达到有效的多边互动、生成精彩的课堂。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在感受音乐作品时,借助于具体形象、可爱有趣的动作来表现更恰当。并结合有动感的PPT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结构与内容、感受音乐旋律与形象,引发师生间的共鸣,在具有生活性、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生成不同的精彩。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此培训模式中的老师们,应积极做到多解读、多质疑、多灵动、多斟酌,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真诚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借此平台促进整体素养的提升。
(供稿/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