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幼儿教育·教师版 2014年03期
作者:刘宝根
编者按:谈话和辩论是人们使用言语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幼儿交流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幼儿交流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倾听能力、规则意识和语言运用策略等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本研究专辑集中讨论了幼儿谈话和辩论的核心经验,希望教师能关注“辩论”这一有利于促进幼儿高水平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形式,也希望教师能在一日生活中给幼儿创设“谈话”的机会,更希望本专辑文章有助于教师系统了解幼儿谈话和辩论核心经验的基本内涵,并根据幼儿谈话和辩论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理论,采用有效的教育支持策略,促进幼儿交流能力的发展。
谈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主题进行交谈,是人们常用的语言运用形式,也是儿童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谈话能力是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又是在交往和谈话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话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来说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谈话不仅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对幼儿其他方面(如社会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幼儿的谈话有什么样的特点?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如何支持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一、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1.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要发展幼儿主动倾听的经验,逐渐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性倾听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有意识倾听,即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并作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幼儿能区分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能意识到谈话对象言语中的声调变化;理解性倾听,即幼儿听懂了谈话对象的言语意义,对谈话对象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会通过言语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谈话中“会听”,良好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在谈话中“听会(懂)”。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安静倾听教师或同伴讲话,眼睛注视谈话对象,注意力跟随谈话对象指示的变化而转移。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根据教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讲话,初步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口头语言对对方作出回应;能根据声音、语气、语调辨别不同的谈话对象;能理解他人话语中较长的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些陌生的词语。
拓展阶段:幼儿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初步听出话语中隐藏的意义,如反语、幽默等;能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关注细节;会对他人的谈话内容进行评论、提问。
2.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
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便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这是谈话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主要涵盖的就是这个范畴的经验。幼儿在这个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别人跟自己交谈时能大方、清晰地回答;知道发言要先示意,通过语言、动作表达自己发言的意愿,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暂时不插话、不抢话;谈话过程中主题不稳定,常常更换主题;在谈话的前后根据成人的提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遵守谈话规则,发言时会通过举手、请求等方式先示意,做到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插话、不抢话,遵守轮流发言的规则;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语气;谈话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的谈话双方感兴趣的主题,但谈话内容主要是自身态度、经验的表达。
拓展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做到有礼节地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在交谈过程中能保持较长的倾听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插话、抢话的冲动;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会初步根据谈话场合、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速甚至词语帮助对方理解;谈话过程中主题比较稳定,能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谈话。
3.初步运用谈话策略
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随机或偶然参与到他人的谈话中,谈话主要由成人主导,幼儿主要是回答成人的问题;在谈话中会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以让他人更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目的性不强,缺乏主动维持谈话的意识。
稳定阶段:幼儿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会主动与熟悉的人发起谈话,会主动通过观察、表达自己意见等方式参与他人的谈话,开始通过提问、提议等方式主动发起谈话;会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会在成人的提示或提问下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维持谈话。
拓展阶段:幼儿会主动通过提议、提问的方式与同伴发起谈话,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会通过观察来关注对方的理解程度,采用追问、分享自己经验或想法的方式维持谈话;能熟练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表演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
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育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1.创设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都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的谈话经验是在谈话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创设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让幼儿想说、敢说和喜欢说。
首先,多途径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有内容可谈。教师要注意通过家园联系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交流能力发展的特点,鼓励家长多创设机会让幼儿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接触大自然、了解新科技、阅读图画书,丰富幼儿的所见所闻,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与幼儿互动。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游戏、语言区角,提供玩具材料,让幼儿积极与材料以及同伴和教师互动,通过观察、访问、记录等方式展现幼儿的经验,从而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谈话活动中有内容可谈。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