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1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保育与教育 2015年02期
课程问题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没有课程,教育便没有了借以传递其要旨、转达其意义、传播其价值观的媒介或工具”[1]。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当前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内容。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园所发展的进程,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也必须依托优质的园本课程得以落实。因此,探寻适宜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路径,是值得每一个幼儿园教科研管理人员深入研究的命题。本文拟结合笔者自身教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本园园本课程建构、实施的路径,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谈一些想法,以期为各园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构受专业水平限制,方向把握不够精准。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是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课程建构的质量。而目前,教师们的理论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课程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如忽视了以幼儿发展为主,不顾及幼儿经验的积累,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甚至在价值取向方面也会存在拿捏不准的情况。因此,现阶段,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自行研发园本课程。
2.课程内容整合度不够,拼凑痕迹较明显。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幼教工作者希望幼儿学到的东西,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方式。而现阶段,许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多的是幼儿基本知识的学习,虽然大家已逐步意识到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但在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要么三者的均衡度把握不够,要么整合度把握不够,只把单个内容按比例拼凑在一起,忽略了幼儿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
3.课程资源被局限,视野不够开阔。
随着当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课程建设者开始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懂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对园本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目前许多幼儿园在建构、实施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理论的正确指导,难免存在如教师缺乏园本课程资源开拓利用的意识及能力、园本课程资源建构视野受局限、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结构失调等问题。
二、探索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
1.寻求专家专业引领,把握正确方向。
基于对教师课程建构能力的了解及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的认识,我们认为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把握科学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方向,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建构和实施的能力,帮助教师解决在园本课程建构和实施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我园作为江苏省教科院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园,在省教科院专家和苏州市教科研专家的引领下,开展了《培育“竹韵怡园”幼儿园文化品牌的实践研究》课题,以课题组的形式集体研究、解决本园在课程建构、实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寻找理论资料、请教专家,通过反复、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幼儿发展、师资培养、资源利用、文化特色彰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在园本课程建构方面,我们也能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主,保持课程内容具有积极的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注重各领域的均衡。
2.择优选用与特色建构并存,丰富课程内容。
《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我们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课程是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选择合适的幼儿园课程确定了幼儿园基本的教育目标与方向。
(1)省编课程的择优选用与拓展实施。
我园以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编著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这套课程以主题活动为轴线,强调活动性,在各个综合活动中,有机地融合了五大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尊重幼儿的自主创新。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结合我园教师、幼儿的能力、水平及教育教学实际,在先期审议的基础上选用了其中的部分主题,如“亲亲热热一家人”“宝贝不怕冷”等进行实施。另一方面,在选定主题后,我们也不是纯粹地按照课程内容进行实施,而是在实施三周后,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再拓展、生成一周的班本课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课程更加班本化、特色化。如“春天”这个主题在三个班级中开展,名称分别为“春天真美丽”“我找到了春天”“我们在春天里”,这样在尊重各班幼儿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完善课程,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环境,进一步提高了适宜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2)园本课程的特色构建与有效落实。
加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将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也更有利于促进我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方式的转变,并直接有力地影响和促进我园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此认识基础上,经过多年开发后,我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竹韵怡园”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内容如下:
指导思想:以《纲要》及《指南》精神和目标要求为指导,坚持“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本”的教育思想,实践体现“竹韵怡园”文化精神的课程理念,致力于构建具有园所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为培养幼儿具有聪慧、灵动、快乐、自信的良好素质打好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础。
课程理念:打造以“竹韵怡园”为品牌的园所特色文化课程,将“竹”所具有的蓬勃、清高、气节、坚贞、虚心、团结、向上等品质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从而凸显“怡园”之乐的教育特色,使我园的“小竹娃”焕发出生气盎然、奋发向上、同心相助、其乐融融的蓬勃活力。
课程体系:从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以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四大园本文化节庆活动和幼儿游戏活动为课程脉络体系,充分彰显“竹韵怡园”的园所文化特色。
.教学领域课程
在幼儿园原有的“品书之味,享棋之趣”园本课程基础上,将“竹韵怡园”的文化精神逐步拓展到幼儿园的五大教育领域,融入各领域的课程实践之中,逐渐积累具有本园“竹韵怡园”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教学活动素材,进而逐步形成体现“竹韵怡园”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
节庆活动课程
开展以“智趣”“悦读”“励志”“抒画”为旨意的“阅读节”“运动节”“棋艺节”“艺术节”系列园本节庆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彰显我园的文化特色。
目前,我园在原有各项活动开展的经验基础上,继续探索目前已形成的三月“棋艺节”、五月“艺术节”、十月“阅读节”、十二月“运动节”这四大园本节庆活动。活动开展期间的各项工作,如选定首席执行官、制定活动总方案、进行前期各项准备等,都有了更大的提前量与更高的质量;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并坚持在各个环节中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随着活动质量的提高,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能进一步显现。
游戏活动课程
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和学习兴趣,珍视幼儿游戏的独特多元教育价值,积极开展幼儿的角色、区域等游戏活动,注重在游戏中渗透“竹韵怡园”的园所文化,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觉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需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使幼儿能在游戏中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发展。
关注各活动室的学习性环境与材料,注重整体规划,利用团队智慧,共同研讨、策划、丰富相关材料与内容。如:原来“竹之景”“竹之趣”等活动室无论环境还是材料都相对薄弱,经过团队教师的头脑风暴与亲手改造,现在既体现了竹文化特色,有较丰富的材料,又保证了幼儿在其中能自主探索、大胆创作。
3.采用课程建设的多重审议,持续滚动开发。
幼儿园课程审议以幼儿园课程实施及建设为目的,也就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景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做出选择。课程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反复审议、调整、修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多年来,我们实实在在地从一个一个活动入手,每个活动都先进行活动前审议,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预设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中期审议注重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调整下阶段活动方案,并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后审议更注重整体反思与调整,为下一年度的复审奠定基础。这样反复审议,逐步择优积累,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本课程。这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审议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探索课程资源的内外整合,充分拓展利用。
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推动园本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并不是盲目实施的,而是有科学理论作为依据的,它是建立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协作系统论、社会互动论等理论基础之上的[2]。园本课程资源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园内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园外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对这些园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一般要遵循整合性、经济性、开放性、实效性、适宜性、发展性等原则。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确定目标;调查、分析、评估园本课程资源;实施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评价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效果。园本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这四个步骤并不是一个僵化的线性行动步骤,而是一个滚动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
以我园为例,我们从园内和园外两个方面去挖掘和利用合乎“竹韵怡园”文化精神的课程资源。
(1)园内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幼儿园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主要体现在具有竹文化意蕴的共用环境和班级环境。户外密密的竹林、错落有致的山坡、好玩的跷跷板和梅花桩,构成了生态、灵动、和谐的文化景观。“竹之趣”活动室里有各种各样的竹制玩具及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使幼儿既对竹制品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也培育了合作探究的欲望。像这样的专用活动室还有“竹之语”图书室、“竹之苑”艺体室、“竹之景”美术室和“竹之轩”棋艺室等。而班级环境主要反映在各班级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所渗透的“竹韵怡园”文化精神元素。这些资源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专业特长去感悟和开发利用。
人文资源主要体现为“竹韵怡园”文化精神中所倡导的人际关系和应具备的社会性品质。如:通过团队游戏、“做个小小礼仪兵”等活动,营造同心相助、其乐融融的“竹韵怡园”文化氛围。
(2)园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蕴藏在幼儿家庭、社会及大自然的和“竹韵怡园”文化精神相融的人、事、物。如我们请家长提供与竹子有关的手工制作或与“竹韵怡园”文化精神有关的人物故事、童话故事等;组织幼儿去附近自行车训练基地,观看选手的训练,感受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请居住在社区的老红军为幼儿讲述抗战故事,培养幼儿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中竹子的生长与变化规律,加深幼儿对竹子品质的了解等。
另外,我们加强家园联络,维系原有家长、社区、教育基地的资源。与消防中队、自行车基地、卫生所等协作开展各种幼儿活动,如我们邀请社区卫生所的医师组织幼儿进行健康小卫士活动,与街道城管共同进行“今天我当班”活动,与小区环卫工共迎新年等。我们还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推行家长志愿者活动机制,积极做好“家长文明服务志愿者”“家长书吧”“校园安全管理”等家园社区合作活动。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会留有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鼓励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本身、关注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让课程充分体现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
(供稿/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