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1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保育与教育 2015年04期
提到父母,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各种画面,有些人的头脑中浮现的是年轻的爸爸妈妈牵着年幼的孩子在一起走;有些人的头脑中浮现的是年长的子女们陪着年纪很大的父母坐在一起聊天。的确,父母这一词汇涵盖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段,父母可以是新生儿的父母、幼儿的父母、小学生的父母、中学生的父母、大学生的父母,也可以是那些已经为人父母者的父母。可以说,每一阶段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的父母也是不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父母也像一个职业一般,有自己的门道。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有必要仔细地琢磨为人父母之道。
第一,珍惜做父母的机会,发挥好父母特有的影响力,担负起父母的职责。
有了孩子,才会有父母的称号。做父母,尽管辛苦,但是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做父母能够让你获得很多的益处,比如,通过养育好孩子你会变得更加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在孩子眼里你是那样的无所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会让父母们自然地回想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借着陪孩子玩的名义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和他们一起玩各种有趣的游戏;借助孩子你还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通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你会反思自己,让自己的人格和心灵更加美好起来……诸如此类。因此,每一个父母都要珍惜这样的缘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父母们要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具有特别的影响力。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而在童年期中,这样的影响力尤其巨大。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好孩子的性格和秉性。例如在两岁之前,父母们尤其要让孩子生活有规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在六岁之前,父母们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够认同大人的权威并与父母友好相处等。而在六岁之后,孩子们会更多地受到老师、同伴和媒体的影响,父母们需要让孩子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规划意识,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并尝试处理协调好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父母们要珍惜自己特有的影响力,要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担负起父母职责,不断地学习反思,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
履行好父母的职责相当不易,充满了挑战。在具体过程中,父母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会随着孩子的长大不断地和他们“斗智斗勇”,也会不断地面临新的抉择。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们要操心的事情也在不断地改变。面对学龄前的孩子,父母重点需要做的事情是: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行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到了学龄段,父母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而等到孩子走上工作岗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是承担起社会职责,承担好照顾家庭和照料父母的职责。可以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怎样去爱却是一门很高的学问。例如,面对任性哭闹的孩子,有些父母明知道随意地迁就不合适,但是却还要迁就。面对偷懒的孩子,一些父母也情愿自己辛苦而不愿去坚持原则。而在需要做出良好行为表率时,一些父母也会缺乏勇气和实践精神。
父母们要开展自我教育,主动学习,不断地反思总结父母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自我修炼和家族教导的方式来传递教育理念,学习理解父母之道。但是,现在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居住条件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改变(如缺少聚集的院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受到商业社会急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过快等因素,使得上一代人没有办法顺利地把自己对父母之道的理解传递下去,而年轻的父母们也很难在教科书上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就如同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严格的岗位培训一样,年轻的父母们也需要接受培训,需要接受亲职教育,需要了解基本的父母之道,需要在家庭建设和教育孩子方面有充分的准备。
平时,父母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交流,来提高家庭建设的水平,提高自身的素养。父母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定期开展家庭讨论,形成家庭记录本,可以有自己家特有的家庭仪式。在家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们布置出一面标语墙,把一些共同的约定和好的想法张贴在墙上,也就是“口号要上墙”。这种方式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划意识和记录意识。父母平时还可以写孩子的成长日记,用写实的方式详细记录下孩子的发展情况。而幼小的孩子从小就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记录本,他们可以在本子上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父母们可以担任孩子的记录员,在本子上记录下孩子对自己绘画的解释以及孩子们想说的话,这样一本本子就如同孩子的成长日记本,当他们长大后,就会十分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发展。在这样持续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有了记录和反思的意识,而家长们也会不断对自己的教养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此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互助小组、小团体小沙龙、读书会和家长志愿活动等形式相互进行交流,共享经验,共同进步。
第三,对孩子既要关爱又要有要求,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习惯,让他们获得完整发展和长远的幸福。
很多父母都会说:孩子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愿望。的确,让孩子们获得完整的、长远的幸福是每一个父母的期望。哲学家说,幸福不仅是结果,幸福更是过程,幸福就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我们认为,幸福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和长远的。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拥有幸福,也应该让父母们获得幸福。孩子们不仅要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也要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成年。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其意是指:从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习惯是一个人人品的重要因素,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们就应该对孩子的发展有长远的规划和设计,要关注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关注孩子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发展。这些基本的行为习惯包括:礼貌的习惯、用餐的习惯、睡眠的习惯、日常起居的习惯、收拾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自我服务的习惯以及承担一定家庭责任的习惯等。晨起的时候,孩子要养成向父母问早的习惯,出门前和回家后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一套良好的礼仪习惯会让孩子显得彬彬有礼,也会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和谐顺畅。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幸福,父母们从小就要关注孩子道德感的发展,让他们有同情心,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愿意与他人分享,愿意帮助他人,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萌发出良好的品格,并努力使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和会感恩的人。在急功近利思潮日益蔓延的今天,父母更是要把握好这一点,也就是说,既要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成人;既要考虑到结果,更要考虑到手段;既要考虑到眼前利益,更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做表面文章,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更要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要谋求孩子、父母和整个家庭的长远幸福。专家们认为,幸福不仅与物质财富相关,更与人们的内心世界相关,一个人与他人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性发展水平高,其幸福感也会更高。社会性发展包括对自我概念的建立、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幸福来源于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以及周边的利害攸关方的幸福。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的过程中享受幸福,也可以在付出帮助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第四,家庭氛围要和谐,父母要有一定的威信,家庭的教育态度要一致。
家庭人际关系中最为核心的是夫妻关系和谐,夫妻关系不好就会直接造成家庭的气氛紧张。家庭氛围好了,孩子就能感受到安全和舒心,就能以父母为榜样,也更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孩子的母亲和父亲都要尽可能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父亲应该显得更加豁达和大度。父母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他们好的情绪和良好的关系。夫妻之间讲话也要注意内容和场合,避免让孩子误解或片面模仿。夫妻和父母的关系也很重要,老年人协助子女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帮助的界限,要让孩子的父母自己承担起养育和教育的职责,同时也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想法,要注意树立起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中的权威感,而权威感一旦被破坏后就很难再次建立起来。
父母们与孩子之间关系要亲密,但也要把握好一定的距离。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适度的权威感,并且让孩子认同父母的权威,学会尊重父母的权威。有了一定的权威感,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才能发挥影响。在家庭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家中基本规则,要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形成基本的礼仪,比如基本的餐桌礼仪、见面礼仪和打招呼礼仪等。孩子们对长辈要有合适的称呼,能主动地向长辈问好。家庭中要营造平等的氛围,不可以过度地宠爱孩子,不可以让孩子享有各种不恰当的特权。父母在言谈举止中也不要透露出对儿童过度关注,不能受制于孩子的哭闹和要挟。孩子做错了事,就应当通过“短时间地坐在惩罚凳上”等方式来让孩子记住要遵守事先的约定。
父母们的家庭教育态度要一致。首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态度要一致,其次是父母辈和爷爷奶奶辈要态度一致,最后全家人的态度都要一致。大家可以通过家庭讨论会等形式事先进行沟通,在平时要注意树立和维护父母的权威。大人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互相说他人的不是,不可以互相拆台,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相互争吵。在孩子眼里,大人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大人们之间互相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从中寻找庇护自己的力量,这样一来,父母教育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父母之道关乎每个孩子的幸福,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人父母者都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