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德育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的启发

时间:2015-04-2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13期 崔霞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和生命的价值体现,想要探索一条现代德育之路,我们先回到传统文化之中,回归到生命之初,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把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品质传承到现代生活之中。

  一、立德树人融入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灵魂

  社会上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导致育分比育德重要,德育在应试教育面前可有可无。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育不是一份份计划,一句句口号,它应该是一种习惯。

  二、德育工作从修身正己做起

  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将来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学校德育关键是“师德”。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为人师表随时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做学生良好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师爱是大爱、博爱、事业爱、充满教育理智的爱,不是“妈妈的爱。”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爱与责任结合的充分体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面对复杂形势,教育者要有科学的信念: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抓出德育实效。

  三、因材施教,读懂每一个孩子那引人入胜的故事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如果每位教师都愿意用心去读懂孩子的故事,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是否能够帮助孩子创作一个更加完美的故事呢?早期教育一直提倡将孩子塑造成特定的样子,似乎教师成了雕塑家,而学生成了等待雕塑的一件工艺品。早期教育认为,学生的发展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自己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成长、成才。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有一个成长模具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作为教师只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其适当的帮助与引导,而不能给孩子一个固定的成长模式。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在编写一个故事的话,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校对的作用,每个学生才是故事的作者。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的故事。

(供稿:崔柳 校对:崔柳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