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4-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别人家的孩子上清华北大,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别人家的孩子创业当总裁、CEO……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就是不普通。我们经常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如何棒,自己的孩子又该如何学如何做。
但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为什么非得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他们当标杆,跟着他们屁股后头跑呢?我们被别人家的孩子“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看不见我们的孩子是否开心,是否幸福。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谈教育的稿子,题目是“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广泛转载,在网上引发热议。那么,从家长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到底该不该鼓励孩子做个普通人?
刘长铭: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讨论:“幸福的普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于刘长铭的观点,很多人表示赞同。在这个时代,家长过分把自己的理想加诸孩子,希望孩子做个一鸣惊人的人!其实,这种教育方式要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么让孩子无法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这个时代,确实需要提醒家长,鼓励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不过,有人撰文表示,就中国当下的教育理念而言,想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观念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观念“南辕北辙”。甚至有些人认为,刘长铭先生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教育观点相悖,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是鼓励孩子出人头地,不甘于平凡。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刻起,便时刻得向着树立好的好学生榜样看齐,鼓励孩子做个普通人便是闻所未闻。
抛开传统观念不说,即使我们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也希望孩子做一个普通人,但是面对当下的环境,也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即使做个普通人都很困难。仅就教育来说吧,农村孩子只是想上个大学,这个梦想其实很普通,但差距过大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哪怕只是想要普普通通的上个大学,也要面临着比城里孩子更为严峻的考验,他们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没有溢满书香的成长氛围、没有图书馆、没有计算机……对于农村学子而言,想要做个幸福的普通人,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这使得他们通向普通的道路显得尤为不普通。
不可否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会有很多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或许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现实条件下让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做相同的普通人确实难以实现。但是,不能因为实现的困难就否定这个理想,甚至简单粗暴的将其归于悖论之列。相反,鼓励每一位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向上的、力图改变现状的进取心态。
那么,究竟如何鼓励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不可否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会有很多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或许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现实条件下让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做相同的普通人确实难以实现。但是,不能因为实现的困难就否定这个理想,甚至简单粗暴地将其归于悖论之列。相反,鼓励每一位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向上的、力图改变现状的进取心态。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鼓励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首先,鼓励孩子要大胆追逐梦想,平常心应对人生。
孩子需要有“向上”的奋斗目标: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工作、更美好的生活、更广阔的平台,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理想,是应当值得鼓励的,但家长切记不要把这些理想当作孩子得终极目标,使得孩子背上理想的“包袱”。所以,不妨让孩子持一颗平常心,接受自己成为一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低谷与巅峰,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家长和社会应该给孩子营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以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追逐梦想,二者并不矛盾。
其次,与孩子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之桥。
沟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在沟通中我们收获友情、收获理解、收获快乐,沟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所以,父母应给孩子打开生活的一扇门,与他们搭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为孩子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更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当然,亲子沟通大有学问,当孩子学习取得进步,父母夸奖孩子的同时,也要问问孩子累不累;成绩退步时,收回嘴边的责骂,而是抱抱孩子,告诉孩子总是向前进太累,也该歇歇。这其中的奥秘,值得每个父母用心学习。
再者,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喜爱的一技之长。
培养兴趣爱好,不是要求孩子什么都得学,而是根据兴趣,学会一项能够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技能。它不一定是高大上的钢琴、不一定是让人聪明绝顶的奥数,而应该是孩子真心喜欢、能够受用一辈子的乐趣的源泉。有了这一技之长,一方面能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有特长,在学校、在同学面前更有自信,更勇于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孩子的生存技能,孩子不仅靠专业、也可靠特长找到一个工作;再者,孩子还能够有兴趣傍身,让生活更有情趣,让心理更加充实。
真正实现给孩子一个幸福普通人的平台,更重要的还是,社会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让普通人都能够幸福,这时候,大家才会争当“幸福的普通人”。
就拿教育问题来说,乡村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优美淳朴的村校念书,而不必天天跑十几里山路去镇里上学,他们就是幸福的小儿郎;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和就业条件不再相差悬殊,一些孩子即便不能“鲤鱼跳龙门”,留在乡镇工作生活,也可以幸福而知足。而这些的前提是,发展农村教育。集结各方资源,推动更多的青年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社会用以更多资金在资助贫困家庭,增加教育设施,优化教育资源,从事媒体宣传从而带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社会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不同阶层之间不再过分差异,人们完全可以凭借努力“向上”,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简单的“平衡感”,那么感到幸福的普通人就会越来越多。
(供稿/校对: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