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孩子将要进入“十万个为什么”时期,爸妈们准备好了

时间:2014-12-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摘要:

  孩子爱问问题,是件好事;可是,还是无法避免很多大人都会有点烦,有的时候孩子问的问题我们也答不上来。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家长的看法和做法还都有些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五个有差异的父母的做法: ​

  

  一、鼓励孩子去自我探索、主动思考,并根据问题区别对待​

  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

  在幼儿刚刚出生至3岁~5岁之间,孩子开始摆脱对单纯生存需要,开始注意到外界环境,这是孩子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务必要非常重视。​

  孩子提问是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个世界对于孩子就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出生地之外样貌,也想要了解除父母自己之外的生物。这种探索本能会出现在每一个适龄孩子的身上,但每个孩子的成长并不相同,其原因是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亦即“为什么”(也包括 “是什么”)

  正确的处置方法会带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回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甚至有自闭倾向。

  1、孩子的提问要不要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提问得到反馈,不管回答的方法和质量如何,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激励,孩子在下一次提出问题时会减少顾忌,更积极和主动。而不回答则要视情况而定,但粗暴的打断和批评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2、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现在家长们似乎有对孩子的回答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向。这种操作看似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实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举一个的例子:大家知道上课中孩子最常问的是什么问题吗?很简单“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基本是上课中最常遇见的提问了,但你会发现很少有老师直接回答的,如果真的学生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对孩子的帮助极少,原因呢:缺少孩子的主动思考,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主张启发式教学正缘于此。

  那么回到生活中,初为人父母缺少老师的丰富经验,就会出现为了鼓励孩子而全部问题都回答的状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发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增长孩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一个简单的公式:

  孩子能自己想出来的→孩子自己看书得到的→孩子与小朋友探讨出来→父母直接回答的

  所以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最好回答应该是“孩子真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那么你能不能先说说你的看法呢?”先对孩子的提问作出肯定和鼓励,然后询问孩子的看法。这里要了解,我们询问不一定要得到孩子的答案,只是需要孩子有个自省的过程。

  接下来可引导孩子查阅相关书籍(1、孩子需要阅读的能力 2、书籍的选择很重要、通俗易懂),或者引导孩子与其它小伙伴讨论(这个不可控性较高,但对孩子能力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最后父母给出较明确的回答。

  3、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上面简单说了下如何回答问题,但并不是说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这样重视的,毕竟考虑到孩子的知识结构和眼光,很多的问题并不具有长期参考的价值,我总结有以下几种问题家长要重视:

  1、生活常识: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不仅是问题,还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2、情感类问题:为什么妈妈要哭了?……对孩子的人生观建设非常重要

  3、科学知识类问题:为什么月亮会变化?……这类问题可建立孩子最初的科学态度,对待这样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敷衍

  4、个人的问题:为什么我不高呢?为什么我没有好看的衣服呢?……对孩子的价值建设非常重要,务必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回答,充满希望的回答。

  其实总的来说,会影响到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都是必须要认真思考在回答的。

  另外,如果孩子拿学校里的问题来问家长,建议直接将包袱丢给老师,让专业的人士解决专业的问题。

  4、如何对待“穷追猛打”?

  前面说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理问题。这里就需要家长的智慧了,转移话题,反客为主,围魏救赵,请熟读36计,孙子兵法,总有一款适合您! ​

  总的原则就是,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有合适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就好了。​

  但总有一种孩子,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怎么办呢?请在自己知识体系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讲清楚,另外问上一句“刚才的意思明白了吗?”“你去给妈妈/爸爸解释一下好不好”保证孩子真的认真听了,并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这已经是传道授业的范畴了。​

  ​

  二、不要敷衍、认真回答​

  观点一:

  我孩子有个口头禅。 “妈妈,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我会认真的让他问,并作出回答。 有些特别古怪难答的题,我会说:“你等一会,妈妈确定了答案再告诉你。” 所以他问的越来越多,当我回答出问题时对我的崇拜显而易见。

  为了难倒我,开始想更多的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很麻烦。

  观点二:

  我是尽我所能地回答所有的"为什么",无一例外。自己不懂得往百度上搜,基本没有解决不了的,回答到孩子不想问下去为止。小孩听懂多少大人无法清楚了解,但认真的态度和敷衍的应付小孩是非常能敏锐觉察的。认真回答绝对对激发小孩思考有帮助,同时也是锻炼自己耐性的机会。

  向三岁的小孩解释豆腐,要编个小故事,就是发现豆腐的过程故事化趣味化,小孩听了故事很享受就不会追根问底。小孩问我地铁的黄线为什么不能站人,我在他小一点和他讲有人掉进地铁的新闻故事,大了的时候和他解释气流变化产生吸力这些东西,他实际明白多少我不知道,但对于站在黄线之内是非常危险是很清楚的。

  我最痛恨小时候问为什么的时候大人敷衍了事的表情,再就是 "大了你就会明白' 这类回答,这是家长对孩子好奇心和理解力极大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家长本人懒惰的表现。即便把百度上我都不理解的文段念一遍,我也不会说 “给你讲你也不懂” 这种话。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对幼小心灵的尊重。​

  ​

  三、变防御为进攻,和孩子“踢皮球”​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为小孩儿悉心解答,其实孩子的脑洞是超乎想象的大的,孩子们经常会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或者是很难给出答案的问题,家长大多数人不是科学怪人也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终结者,是很难做到把所有问题都解答给孩子们的,况且多数情况是家长也会逐渐失去耐心,直至当孩子们即将露出一副“这是什么?”的表情的时候,我们就赶紧摇头say no。

  所以与其造成这样的窘境,还不如家长一开始就采用一种 “踢皮球” 的战术对待孩子们的 “这是什么?” 句型。

  所谓的踢皮球战术,其实非常简单,当孩子问到一些科学狂人/变态狂魔类问题时,家长就把皮球踢给孩子,帮助孩子在幼年积极思考、脑洞大开。  ​

  ​

  四、书中自有黄金屋,引导看书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观点一:

  如果回答的太快,只会让孩子继续在某个方向上刨根究底,你最终会被问住。所以还是让他看对应的书,给他一个自己获得知识的渠道比较好。一是自己省点精力,二是让他对学习需要耗费精力有个认识,三是幸运的话能培养他学习的习惯。

  观点二:

  小时候,我买了本《十万个为什么》,然后妈妈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问我一些书上的东西,我要是回答上来会很有成就感。后来我又开始看《百科全书》,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现在回想起来,从我最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妈妈就教会了我查字典……不过我觉得,对于小学二年级的的小孩已经合适了,也就是大概八岁左右。​

  ​

  五、用回答引导思考,逐渐让孩子做到自问自答求验证​

  如果孩子一定直接「为什么」到底,可以要求孩子问的具体一些,否则父母没法回答。 问题问的具体,会让孩子问问题前先「思考」一下,能够加强孩子对场景的描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且想明白自己到底要问什么。

  别小看小孩子,他们是真的会「思考」的,每次看到小孩子认真想问题的表情父母都觉得特别欢乐。久而久之,小朋友还会嫌父母烦,要求自己独立「思考」,让父母看自己的书去。

  举个例子:虎虎三岁左右就看见家长在电脑上搜索答案,晚上回家会把看动画片没看懂的细节记住,让家长搜索图片或内容再给他科普。

  有一段时间虎虎会和爸爸妈妈每天玩儿「找岔」,就是找动画片里不现实的场景、设计什么的,比如被车碾压过还能活过来之类的场景,让虎虎区分现实和幻想,思考片子的不合理,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小孩子特别喜欢问重复的问题,家长如果回答三五遍,孩子还问,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想一下上次是怎么回答的,录音,下回再问同样的问题直接放给孩子听,能帮助孩子锻炼记忆力。

  飞飞五岁左右听五言七律基本一遍就可以背出来,他觉得很好玩儿。有时候也会问句子是什么意思,妈妈会要求他先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妈妈再解释给他听,让他验证自己「猜」的准不准。

  于是在飞飞七岁左右,就进化到自问自答求验证的阶段,不对的他自己上网用拼音搜索,家长也就基本摆脱了「十万个为什么」缠身的境遇。

  其实小朋友问父母问题,除了求知欲以外,是想获取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尽量多陪陪孩子,特别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它们最需要的不是知识,是父母的陪伴。​

  ​

  结语​

  其实,不用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时间的话,和孩子坐下来,一起研究问题,拉拉扯扯,岂不也是乐趣?没时间,引导孩子自己去找书,或上网去查,锻炼锻炼研究能力。但是,尽量不要敷衍。认真对待,总是没错的!爱问问题的孩子都爱动脑子,这是好事,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