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被欺负,也是一种成长助力

时间:2014-10-1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前言

  我们再强大也无法替代孩子成长。当我们用成人的强势,力图帮助孩子抵抗一切外在伤害的时候,其实正是给了孩子二次伤害。他在成人对他人的指责中、对伤口的唏嘘中,忘记了自我的反省与提升,不知不觉间被剥夺了他自我保护的能力和为自己创造未来幸福的能力——走出这个给他无限保护的家庭,他将如何面对外界的风雨呢?

  正文

  孩子跟小伙伴交往中遭遇麻烦的时候,家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站在他身后鼓励他、帮助他,还是冲在孩子的前面替他解决问题?

  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孩子被欺负的问题,更是要从长远考虑,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自信与独立意识,让他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学会自我保护。

  丽丽是家里的重量级宝贝。她性格内向,喜欢独自玩,不愿与小朋友们说话。老师问她什么,她总是点头或者摇头,不开口说话。看得出,丽丽是个安静温和的孩子。

  一天晚上,我接到丽丽妈妈的一个电话,说,丽丽吵着说不愿再上幼儿园了。原来,班上有个叫皓皓的孩子欺负丽丽,不让丽丽洗手,还打丽丽。丽丽胆小,没敢将这事告诉老师。丽丽的妈妈很心疼,丽丽的爸爸则非常冲动,说:“打人不对,但挨打也不行,一定得还手,打回去,不能被别人欺负。”

  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孩子在群体中生活,如果始终处在被挨打的处境,孩子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伤害。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父母和老师不可能一直跟在孩子的身边,得让丽丽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呢?

  我找机会和丽丽拉家常。首先,我让丽丽知道,别人欺负她是不对的、是错误的。

  “打人是不对的!”丽丽很肯定地说。

  “我同意,丽丽肯定不会打别人的,对吗?我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小朋友不打你呢?”

  我和丽丽一起探讨出四个办法。丽丽说:

  看到那样的小朋友躲开一点;

  以后谁打我,我可以告诉老师;

  我也可以大声说,你打人是不对的(我赶紧肯定丽丽的勇气,孩子需要学会“制止别人的错误行为,勇敢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索性也打还打人的小朋友。

  对丽丽的第四个办法,我表示了保留意见,但没有立即指出对和错。因为对丽丽这样内向胆小的孩子,当她表现出大胆勇敢的时候,大人最好不要轻易否定她,应该鼓励她。但是也绝不能教她打回去,否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打人也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在这样的教养理念的引导下,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攻击别人。那样将是大错特错了。

  我留着问题让丽丽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中尝试着去解决。

  接下来的好几天,我都特别留意丽丽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活动时的一举一动。

  排队洗手有小朋友要插队时,丽丽会鼓起勇气对他说:“我排在这里的,现在轮到我洗手了,你应该排到后面去”。

  游戏活动遇到同伴要抢玩具,并且想要打人时,丽丽会说:“是我先拿到玩具的,我玩一会儿,再跟你交换”。

  看得出,丽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努力捍卫自己的权利了,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当中了,很快,与她一起玩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丽丽也从轻声说话慢慢会主动大声地向小朋友打招呼了。看得出,丽丽在幼儿园的情绪也好了很多。

  当孩子遭遇同伴之间的麻烦时,大人应该选择站在她身后,鼓励她、帮助她,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面替她解决问题,更不能用错误对待错误。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丽丽被欺负的问题,而且要从孩子的长远考虑,从根本上激发她的自信与独立意识,让她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学会保护自己。

  真正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学会跟同伴交往,这才是孩子真正重要的长远利益。

  挨打,竟然让丽丽成长了。有时候,吃亏,只是大人的想法。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推推搡搡、争来抢去的事情经常发生,力气大的会占便宜,力气小的可能吃亏。其实,孩子不一定在意别的孩子把他推到一旁,或者夺走他的玩具,他可能会哭一阵子,很快注意力就转移了,转眼就自己找其他的事情来做。

  对孩子来说,玩才是头号大事。

  一个男孩在沙滩上玩沙,一个稍大点的男孩不断来骚扰,夺男孩手里的沙滩玩具。男孩妈妈在附近忙着跟人聊天,小男孩得不到援助,无奈中只能选择自救。那大个男孩感兴趣的总是小个男孩手上的玩具,几次以后,等他靠近,小男孩立刻放下手上的沙滩玩具,拿起一辆小汽车假假地玩,大个男孩果然中计。

  多聪明的孩子。但是,如果妈妈出面干预,小男孩的“巧妙应对”能力就不一定被激发出来。如果妈妈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吃这样的“亏”,不断得到这样的潜力激发,这孩子今后一定情商高、能力强。

  爸妈不愿孩子吃亏,可能还有一个心理原因,是担心孩子懦弱没用,不会据理力争等等。不用发愁,等孩子大几岁,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和语言能力,他自然会有那样的反应的,现在,最好让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小伙伴之间的鸡毛蒜皮。

  有的孩子根本就是性格的原因。这样的孩子多半平时就好说话,随和温良,不愿跟人斤斤计较。你抢我夺,对他而言反而紧张。很多大人认为吃亏的事情,孩子并没有那样的感受。把大人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压力。

  如果认为孩子吃亏而给他太多的安慰和同情,会使他产生某种误解,以为“做一个受害者、被安慰者比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意思,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以后他跟小朋友交往的时候,可能动不动就找大人,寻求关注,甚至可能认为跟大人在一起感觉更好。

  孩子的团体中出现对立、纠纷、打闹,不见得是坏事,换个思路想想,它可以培养孩子跟人分享喜怒哀乐的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会使他的性格更具韧性,人格得到锻炼和充实;他有机会学习跟人融洽相处、察言观色和弹性思考的能力。

  退一步想想:如果你家孩子老是搞得灰头土脸地回家,或是跟同伴吵架吃亏哭着回来,也不用发愁,只要他有机会融入孩子们的群体,在团体中能尽情地游戏,长大以后他很可能会培养出一种善于跟各种职业或各个阶层人打成一片的亲和力,以及善解人意的说话技巧。

  既然谁都不能保证孩子可以在我们的保护中度过他的一生,就应该趁着我们还能守护他、孩子之间也出不了什么大事的时候,尽快放开我们的手。(选自《为了孩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