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生老二 ,老大会有啥事?

时间:2014-10-1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生老二 ,老大会有啥事?

  引言

  当成人充满欣喜地迎接家庭的新成员时,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体谅第一个孩子的感受。对于孩子而言,成为哥哥姐姐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责任。

  新生的宝宝对爸妈来说是十分期待的事情,但对你家老大,很可能是不太有趣的。所以, 要以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你的观点,来看待谈论新生宝宝的来临。

  正文

  这几年,爸妈是独生子女的已很普遍,因政策允许而生二胎的家庭也日渐增多。今年,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幼儿园的非独生子女孩子占了63%,其中69%的老大是在3岁左右迎来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换句话说,爸妈通常会在第一个孩子入幼儿园时选择第二次怀孕生子,“第一个宝贝已经入幼儿园了,大一点了,若要生二胎,这段时间比较合适,精力、人手相对宽裕一些”。

  一般会以为,有过老大,再有老二,爸妈应该有了一些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了。可是,详细了解和观察本园的那些老大和他们的爸妈,我们却发现,事实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1. 多数爸妈不了解、不知道、更不懂得怎样帮助家中老大做好当哥哥姐姐的准备。第二个孩子一诞生,大人都理所当然地把注意力分配给了小宝贝,而让实际上依然幼小的老大处在失落失宠的状态。

  2. 为了让失落失宠的老大不纠缠不吵闹,好让自己腾出更多精力对付小宝贝,爸妈经常无原则地顺从孩子,结果带来更大的麻烦。

  3. 不少爸妈处在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的状态,严重忽略他人不当言行对老大心理上的影响。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熟人常会对老大开玩笑,“你妈妈有弟弟/妹妹了,不要你了”或者“你再不乖,妈妈就只爱弟弟/妹妹了”。爸妈通常一笑了之。

  4. 生二胎的爸妈自己很多也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一样缺乏兄弟姐妹交往的经验,面对老大的纠结和苦恼,爸妈要做到换位思考似乎有难度,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老大,只是想当然地依照一般常理“大的要让小的”来处理问题。

  这些误区都可能在老大的心中留下阴影,让他在适应自己新身份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下面是发生在我们幼儿园的那些“老大们的故事”:

  哭泣的回归

  花花是班上公认的大姐姐。开学初始,很多孩子哭哭啼啼,花花却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还安慰别的小朋友:“等你放学,爸爸妈妈就来接你了。”她甚至每天都像大姐姐一样照看班上一个能力较弱的小男生,帮他换鞋,整书包。大家都喜欢这个笑嘻嘻的“大姐姐”。

  妈妈怀孕了,花花喜出望外,很自豪地来幼儿园宣布,她要做真正的姐姐了。随着妈妈的肚子越来越大,她会不断地告诉我们,宝宝越来越大了,一定是个可爱的小女生,她还给未来的妹妹取了一个班上好朋友的英语名。

  妈妈怀孕的过程,花花充满了期待。出乎大家的预料的是,妹妹出生后,期待与快乐变成了花花没完没了的哭泣。大姐姐成了“爱哭鬼”。

  开学第一天,花花一到班上就大哭,说想妈妈,小朋友安慰她,她依旧哭得厉害,甚至泣不成声,老师安抚了10分钟才停止,问她为什么哭,她依旧是那句话:“我想妈妈了!”

  午睡,花花也偷偷抽泣。

  下午吃点心,花花又突然大哭起来,原来她遇到了不爱吃的香菇。小班时,花花为了不吃香菇,会用各种办法、小精灵似地跟老师“交涉”。现在大了,进中班,却只会用哭的方式了。

  难道花花逆生长了?是不是和妹妹的出生有关系?

  花花在家行为表现也很矛盾。每天像个小闹钟,不时提醒妈妈给妹妹喂奶,但妈妈给妹妹哺乳时间长一点,她又会催促妈妈“我要听故事了,妈妈快一点”,“妈妈和我一起搭积木吧”。如果妈妈回应“再等一会”,她就哭泣不止,还边哭边说:“我知道妈妈要陪妹妹,我也不想哭,我也不想哭呀!”另外,遇到一点点的不顺,譬如搭的积木散架了,不喜欢某件衣服,她同样哭个没完没了。

  妈妈很无奈:“感觉孩子变小了! ”

  分析:

  我们了解到,妈妈为了让花花顺利进入姐姐这个角色,不断给她正面的鼓励,让她对当姐姐充满期待。在花花的想象中,当姐姐就意味着自己很棒,有一个能和自己玩的小妹妹,她能教给妹妹很多东西,妹妹会喜欢她……

  妈妈忽略了一个客观的现实:妹妹的降生会导致家里的变化,妈妈要喂奶,要花很多时间给妹妹;妹妹很小,只会哭闹,会吵到姐姐;有了妹妹,陪自己睡觉的不一定是妈妈了。

  她没有得到预想中当姐姐的快乐,却首先感受到了做了姐姐以后的被剥夺。她下意识地学着妹妹的幼稚,用哭泣来吸引大人的注意,用哭泣来满足需求。

  学弟妹的言行,是孩子成为哥哥姐姐后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有趣行为。他们会要求喝喝弟妹的奶瓶、吸手指头、牙牙学语等等,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弟妹正是由于这样的言行,才引起了大人的注意和宠爱。

  如果老大出现这样幼稚的行为,爸妈必须意识到,这是孩子渴望得到大人关注的一种表现,千万不要嘲笑或批评他们。平时,要对他的正常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让他明白,他长大懂事的样子,才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

  自然的过渡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龙龙是个孩子头,独立,又会玩。班级每一次户外活动,他都是组织者,带领一群小朋友玩各种游戏。这孩子单纯爽气,遇到不顺心的事,皱皱眉头,掉掉眼泪,也就没事了。

  妈妈怀孕了,一开始妈妈担心龙龙是不是会反感,没想到,龙龙表现得非常快乐,他的第一句就是:“我以后又多一个听我指挥的小跟班了。”然后就没事人一样去玩了。妈妈的整个孕期,龙龙也没有特别变化,有时会问妈妈一些有趣的问题:“弟弟会长什么样呢啊?会和我一样帅吗?”

  弟弟出生后,龙龙一下子让我们老师也感觉他长大了很多。

  以前,遇到了不爱吃的虾仁,他会用小动作,偷偷把虾仁扔在地上,或者跟老师“辩论”为什么虾仁不好吃等等。弟弟出生后,他对吃虾仁竟然不排斥了,老师问“怎么突然就不讨厌吃虾仁了呢?”龙龙的回答很有意思:“我是哥哥,我要多吃这种让我变聪明的东西,不然我以后怎么教弟弟本领呢?”

  在幼儿园的大带小活动中,龙龙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时,他也很像哥哥的样子,问弟弟喜欢玩什么,遇到自己想玩的而弟弟不想玩的,他还会迁就弟弟,是班上公认的带弟弟的好哥哥!

  龙龙妈妈也说:“弟弟的到来,龙龙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负面的情绪,他非常接纳弟弟,总愿意陪弟弟玩,还帮妈妈不少忙呢。”

  分析:

  除了性格,龙龙和辰辰、花花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在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里长大的。按通俗的说法,这孩子是放养大的。爸妈工作很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带养过他,平时他整天跟院子里的邻居小朋友一起玩。在他的生活状态里,爸妈并不是全部。爸妈不在家,他有爷爷奶奶为伴,可以跟外公外婆打得火热。弟弟的降生,对龙龙而言,只是又多了一个可以和他一起玩的人,他乐意接受。

  龙龙的抚养方式,让他从小就有一个意识:大人有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自己找乐子。这种独立意识,让他顺利地进入哥哥的角色,并没有感觉到被剥夺的痛苦。

  记得《汤姆的妹妹》这本书中的描写,汤姆对妹妹的到来从期待到感觉被忽视、被困扰,他忍不住问妈妈,“妹妹在我们家到底要呆多久?”

  妈妈告诉他:“妹妹是我们的家人,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当成人充满欣喜地迎接家庭的新成员时,我们要更多地体谅第一个孩子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成为哥哥姐姐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和责任。

  老大们需要适应的过程,他们更需要爸妈的理解与关爱。爸妈的责任是让他们明白:爱并没有减少,而是多了。

  爸妈的爱,让他长大;弟妹的爱,让他强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