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变形”是孩子成长的长久之“计”吗?

时间:2014-08-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成长话题:

  趁着暑期带孩子去农村游学或体验农村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父母的一大育儿“绝招”——不仅能让孩子接接地气,享受无拘无束的放养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吃苦之余去掉身上的“娇骄”二气。《变形计》的热播更是让父母们一睹城里少爷和农村娃角色互换所带来的震撼效应。但是,去农村游学或游历确实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吗?我们应提供怎样的契机来滋养孩子的“感恩惜福”之心呢?

  乡村游学之旅

  ◎周怡

  今年5月,我带着在公立学校读五年级的11岁儿子,到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刀坝乡下寨坝村的榔木小学游学,到6月7日离开村子,历时三周。在这段时间里,儿子和当地孩子一起上学,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从不适应到习惯,从陌生到熟悉,从焦虑到平和,可能经历中的点滴不一定都能非常清晰地印刻于孩子的记忆中,但是于他而言,至少他知道,还有一群和他同龄的孩子,却是以那样一种不同的方式在生活和学习。

  其实,我早就有带儿子休学一年周游全国的想法,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方式是我认为最理想的游学方式之一。但这个计划因种种原因搁浅了下来。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大城市长大的独生子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自我、攀比、不懂珍惜、不懂感恩等,于是我决定利用孩子转学之前的空当时间带他去贫困山村游学。

  我们于下午5点多到达下寨坝村,联系住宿的这家是一位76岁的奶奶带着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两个孙子海东、海超上六年级,小孙女海燕上三年级。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在春节的时候回来住20天左右。我和儿子住一间房,由于正值贵州的雨季,房间和床铺都会发出阵阵霉味,感觉不太舒服,看来要适应这里的不仅是儿子,还有我自己。儿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海东带他去看了,厕所离房子大概有50米左右,是农村所特有的简易茅厕。儿子看后回来说,这儿没有冲水的厕所啊,老妈这怎么用啊。

  我们的体验生活就在这种惊讶和好奇中开始了。三周下来,习惯了用柴火煮饭炒菜,习惯了用铁锅烧水冲凉,习惯了打着伞去上厕所,习惯了在追赶蚊子的过程中酣然入睡,习惯了睡梦中被老鼠打架的声音吵醒,习惯了吃无辣不欢的贵州土菜。虽然儿子这个习惯的过程曲折坎坷,但终究还是适应了,两个星期之后这些外在的生活环境已经全然被他接受了,至少是不能影响到他的心情了,虽然偶尔会因为自己的浪费行为引起了海超的注意而感到稍有不快外,整体来说生活上已经没有什么让他放在心上了。

  儿子上学的榔木小学有7个班、8个老师、150名同学。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大概半小时的路程,但是一个在山脚下,一个却在山顶上,所以上学是爬山,放学是下坡。他们的学习条件很艰苦,虽然今年刚修好的校舍看着还不错,但课桌板凳黑板都很简陋。回家写作业既没有台灯也没有桌子,趴在板凳上凑得很近地看书写字。

  第一天把儿子送到学校,和老师校长简单地沟通之后我就一直都没去学校。后来零星地从儿子和同学那里问一些学校的情况,知道他在学校基本是不学习、故意表现他的优越感、哗众取宠等状态。儿子插班的是六年级,因为有全市的毕业统考,学校老师抓得很紧,语文数学每天有一次考试(没有英语课),考语文的时候他只做基础题,然后用那种哗众的态度写一些极不靠谱的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作文的文字,作文得零分后,还会乐滋滋地跟我说成绩在班里不算差的!游学期间,儿子还有很多和以前在北京学习不一样的行为,如上课时睡觉、在学校里游荡而不上课、上课时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到校长室偷玩电脑等等。刚开始我不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后面的心理,后来我在想,他是不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和你们多么的不一样啊,不用像你们那样认真埋头苦学,不用像你们那样规矩。

  在没有电子产品,甚至连电视都没有的日子里,儿子放学回家后的主要事情就是看书,一起喂从山里抓来的斑鸠,一起玩各种游戏,一起说笑……唯一遗憾的是,他永远听不懂那里的方言!

  在上学的最后一天,老师在班里组织了一次班会,让小邹同学谈了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并让其他同学给小邹写了一小段话,我们的游学生活就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告别声中结束了。

  游学体验结束后,我们从宁静偏僻的乡村回到了漂亮方便热闹的大城市,儿子发了一句感慨:我又重新做回了人!这句话里应该包含了很多意思吧。虽然我和他聊过关于这次游学体验的感想,但从表面上我无从知晓他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三个星期里有哪些重要的东西留在了他的心里。回来后儿子很快恢复了他原来的状态,继续上学玩游戏看电脑,但是功课并没有落下,我以为这次的游学就这样了,除了体验,并不能让他改变什么。但是通过随后而来的观察,我还是很欣喜地捕捉到了儿子的变化:他会在我们替他缴完一笔不菲的学费的时候说很感激爸妈,会在下雨的黄昏拿着伞去小区门口接我,会在逛街的时候主动替我分担着拎包。这些,其实就是一种触动后的变化。

  游学结束了,但还有很多东西远没有结束。我想,在以后的某个合适的时机,我应该会带儿子再回去一次,去看望勤劳善良的奶奶,去看望和蔼亲切的老师,去看看孩子们的成长和乡村的变化,去重温那多雨而宁静的乡村夜晚。

  让她们成为 彼此的窗

  ◎魏亚丽

  婆婆家地处山西农村,离市区很远,保留着纯粹的农村气息。每年放假,我和老公都要带着菁宝回婆婆家,就是想让菁宝近距离感受农村的生活。

  第一次回去,是菁宝三岁的时候。刚进门,就看见一个和菁宝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那个孩子看见我们,“嗖”地就躲到了婆婆的身后,满脸羞涩地带着紧张神情,菁宝一看,不管三七二十一,跑过去就和她对话:“你叫什么名字,咱们一起玩吧。”看菁宝这样“豪放”,那个孩子才有些放松下来,但还是有些羞涩。这个孩子叫玉玉,是老公姨妈家的孙女,跟菁宝同年同月生,是地地道道的同龄人。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两分钟她们就熟悉了,然后玉玉拉着菁宝的手就出去了。人生地不熟,我担心菁宝的安全,所以也跟着她们出去了。那个孩子先带菁宝跑到了房后的羊圈,踮着脚用手指着里面让菁宝看,然后从旁边拿起一撮草边往羊圈里扔,边吆喝着羊儿来吃。菁宝瞪大了眼睛看着,那可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和家畜接触啊,多多少少有些紧张,看羊儿跑过来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往后退了一下。“别怕,它们不会咬你的。”玉玉给菁宝说,菁宝点点头,又试着往前挪了挪。这样,又过了一会儿,她也开始学着玉玉的样子去喂羊吃草。

  也是这件事,让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经常带菁宝回去,因为像菁宝这样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每天接触的都是现代化的高科技,像喂羊儿吃草这样接地气的活动几乎找不到,而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健康成长,就应该是各方面营养都要吸收,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现代的,还是原始的。

  每次回老家,菁宝都能看到新鲜,给羊割草,喂鸡吃食儿,上树摘苹果,剥棉花,认识各种蔬菜禾苗……农村特有的宝贝,一次次填补了菁宝成长的空白,而菁宝也像一棵干枯的禾苗,咕咚咕咚地吸收着这些宝贝带给她的养分。

  玉玉比菁宝长得矮小,但是却比菁宝能干,她可以骑着成人的车子带着菁宝满街跑,而菁宝却不敢,因为她骑的最大车子也就是折叠车了。饿了,玉玉就自己从厨房拿出一块馒头吃,而菁宝呢,看着玉玉吃得津津有味,便有些心动了,虽然平时在家根本看不上馒头,但在那里她最终拿起馒头和玉玉一起啃了起来,一手馒头,一手葱,再也想不起酸奶、饼干等零食了。

  玉玉传授给菁宝坚强吃苦的精神,菁宝也给玉玉讲一些新鲜的东西,玉玉喂羊,菁宝就给她讲科技馆里看来的克隆羊的知识,然后联想到恐龙,再联想到盘古开天地,总之把她从书上、电脑上、电视上看到的东西糅合到一块讲给玉玉,直把玉玉听得充满了好奇。

  农村是一个大课堂,它让菁宝看到了农村特有的景物,体会到了农村孩子的生活,同时,也让她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了玉玉。她和玉玉,是彼此的窗,透过对方,看到了整个世界。

  小霸王驯服记

  ◎王秋女

  我们家从来就有去农村游学的传统,这可以追溯到我二伯父对我两个堂哥的教育上,两个堂哥都属于顽劣孩子,二伯父常年在外地工作,二伯母一个人根本hold不住两个男孩子。记得那时,老师邻居同学家长,来家里找二伯母告状的,就没断过。于是有年暑假,二伯父发狠请了探亲假,带着两个堂哥去了位于山里的一个远亲家。

  半个月后回来,哥俩儿晒脱了一层皮,浑身黑得只剩下一对眼白和一口大白牙,吃饭时更是吓死人,饭量大了一倍,吃菜再也不挑三拣四了,饿死鬼投生似的,把二伯母给心疼的!但两人却出奇地听话,做暑假作业再也不用催了,也不整条巷子里撵狗逗猫了,隔壁院子张大伯家的窗玻璃也没被球踢破了,二伯母叫他们做点事,不但不像以前一样装听不见,反而兄弟俩抢着去做!不要说我们亲戚邻居都奇怪,连二伯母都有点不习惯。

  趁着二伯父不在,我偷偷溜过去问小堂哥山里好玩不。小堂哥直撇嘴,“小妹,什么好玩啊,我爸送我俩是吃苦去的!一到那儿,刚好是收稻子,白天割稻子,已经累得半死,晚上还要打稻子,我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我爸就跟个监工一样盯着。每天一干完活,我累得澡都不想洗。开始我以为割稻子算辛苦了,后来才知道插秧更苦,水里有蚂蟥的!不过我们住的表姨家,也有两个跟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哥俩儿,放了暑假就天天这样帮家里干活,成绩还很好呢!跟他俩比比,我们真的有点难为情啊。”我听了有点惊奇,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小堂哥,居然也会难为情!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二伯父回外地上班了,堂哥的一帮小兄弟经常来喊他俩出去玩,没多久,两个人又故态复萌,逃学打架,招猫逗狗,告状的又开始络绎上门了!

  到了第二年暑假,二伯又祭出这一招,带两个堂哥去山里生活半个月,可这次回来,维持的时间就更短了。

  再后来,等到我姐姐读初中,我爸爸也学了二伯父那一套,姐姐一流露出厌学情绪,他就带我姐下农村割稻子去。生活、学习环境的巨大差异,确实颇能触动心灵,在农村辛苦劳动时,特别是看到有些农村孩子,小小年纪就非常懂事,一边帮家里干家务、做农活,一边努力学习。姐姐就想一定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回家后好好学习。

  事实也是,刚回来时姐姐确实比以前学习认真多了,但时间长了,一切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

  所以每次看《变形计》这个节目,除了对节目里孩子们显著的变化感到欣慰、感动之外,也有诸多的担心。毋庸置疑,孩子们在偏僻山村经历的那段生活,物质、精神上的强烈反差,确实对他们的心灵有很大的触动。但当那些孩子回到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后,刚开始可能会感恩,但如果父母们对孩子今后的教育方式、观念并没有根本的转变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山村经历渐渐被淡忘,一切很可能又回到原有的轨迹上来,孩子的品行也许并不会有太大改善。

  灵魂的触动毕竟只是一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终究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变形”不如“变心”

  ◎韩建中

  让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城市娃,深入到边远山区的乡村,零距离感受农村的生活。《变形计》的编导们费尽心思想出这样一个招数,无非是想让城里的孩子尝一尝什么叫做苦,也好更加珍惜现在的福。这个初衷并不为错,但结果如何,就值得商榷了。

  还是俗套一点,来听个故事吧。

  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到镇子上读书的孩子们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也吃不起学校2角钱一份的饭菜。怎么办?只好从家里带些干粮,就着自来水笼头饮上一气完事。有一个男孩,带来的干粮从来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大大方方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而是过一会儿将手伸进自制的帆布书包,在干粮上扭上一把,然后趁同学不注意,匆匆地塞进口中。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次数多了,便有人开玩笑:是不是带了什么好吃的,想一个人独吞,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秘密?终于有一日,那个男孩一不小心,书包被同伴夺了过去,里面被硬生生抓出一个黑中带灰、馒头状的东西,其实这是一块红薯粉加玉米面做的两合面窝头。那个男孩的脸红了,大家的脸都红了……那个男孩就是我。

  许多年以后,我给升入初中的女儿讲起此事,她一脸的不解:那有什么?是啊,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女儿哪里知道,这一窝头事件,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打击。

  让孩子到农村锻炼也罢,游学也罢,一周,两周,时间总是有限的,也仅仅是让孩子在行动上融入农村。两周过后,脸晒黑了,手磨粗了,但心远没有与农村接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多把这样的活动当作一场“戏”,而“戏”总是有时间的,时间一到,便可以回到现实中。为戏而戏,其结果可想而知。

  真想让孩子成长吗?不妨抛开“变形”,让城市孩子走进农村孩子的心,让两地的孩子成为好友。城市孩子的阳光、见识乃至大方都是农村孩子的可取之处,而农村孩子的淳朴、低调、踏实,也正是城市孩子的短板。古语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二者互相结合、互相影响,才能实现变形的“双赢”。

  变形,更重要的是变心。这与之前讲的心动不如行动并不矛盾,心动是前提,只有心“动”了,“行”才会“动”。

  谢庆富:通过游学矫正孩子不良习惯,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美好愿望和需求。如果孩子在出发前就已得知家长的这个愿望,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即使抱了尝鲜的心态去了,也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下去了,但最终并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高,这段经历也许只会强化他们的优越感。

  其实,游学的重点在“学”,而非“游”。城里孩子去贫困地区游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贫困地区孩子的优良品质,这应该是家长带孩子游学的高层次美好愿望和需求。

  黄颖:成长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事,否则我们日积月累的教育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一时的视觉冲击或许可以带来心灵的改变和冲击。可是孩子们“游学”之后依然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境遇性”的刺激,这样的改变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或许城里的孩子回到熟悉的环境之后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再次“原形毕露”。

  范德波:首先,农村落后的面貌对孩子是个有力的警醒,巨大的反差会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生发珍惜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愫。其次,农村清苦的生活对孩子有着巨大的震慑力。他们的心灵将受到极大震撼,震撼于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自己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自己先前许多错误的想法感到后悔与自责,懂得父母养大他们的不易并感恩于父母。

  郭秀云:吃苦教育应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而不仅仅是一时的集中锻炼或体验。所以,我总是痛心疾首地想:亲子关系中,到底谁该先“变形”?当务之急,首先变形或同时变形的应是父母。唯父母有榜样的力量及自我反省的智慧和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才会顺手顺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