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
◎文/蒋荣猛(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
以往称作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病,就像死亡幽灵一样,今年重现西非,来势汹汹,令人生畏。
作为一种既不老也不太新的传染病,从1976年开始,每隔数年,埃博拉病毒便毫无征兆地从天而降,迅速地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从1976年到2012年,累计报告病例超过2400例,其中近1600例死亡,病死率超过65%。
今年的疫情显然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疫情数字触目惊心。那么,高度进步的医疗技术和防控意识下,为何该病的威胁不下当年?
人类在埃博拉病毒面前,犹如对浩瀚的宇宙一样,所知甚少。在这些日益增长的数字背后,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这些不确定性是随着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未知而存在的。
比方说,埃博拉病毒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到人类的?人际间又是如何传播的?发病机制如何?能不能走出非洲?如果进入中国,我们如何应对?美国医生穿着正压防护服为何还被感染?
在这些疑问面前,人们用“幽灵”来形容埃博拉病毒,用“化骨绵掌”来比喻其致死性。人们还常常担心电影《恐怖地带》所描述的一种场景会出现在真实世界里——万一失控,唯有完全摧毁一条路可走。
自限性,埃博拉也洗不掉的标签
作为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无论多么可怕,也不会逃离病毒感染的自然规律。比方说,虽然埃博拉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其感染仍然有着病毒病“自限性”的特点,即感染后,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逐渐恢复,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
有人质疑埃博拉病毒不会有此特点,因为病死率的确太高了。但是别忘了,在埃博拉病毒的五种亚型中,只有扎伊尔型的毒性最强,致死性可达60%-90%,其次为苏丹型,病死率为40%-60%,本迪布焦的病死率为25%左右,而其他亚型致死率很低,人感染后甚至无症状,有的仅在猕猴中流行。
为什么埃博拉病毒偏好非洲?
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在非洲国家流行,且病死率高,除了病毒本身毒力强外,还和非洲自身有关。
一方面,果蝠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非洲,容易受染的猿猴也主要分布在非洲,而非洲居民和猿猴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样的生物环境背景,让病毒传播给人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非洲很多国家的医院几乎没有感染控制观念,同时缺乏相应防护条件。如防护口罩、手套缺乏,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匮乏,导致医护人员连标准防护都难达到,使得在医疗机构内部就存在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传播的基础。
再就是,非洲许多国家医疗技术水平还远不能和欧美国家相比,救治成功率较低。如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一批乌干达非洲绿猴后,同时出现严重的出血热症状,31人发病,7人死亡,病死率为22.6%。后把导致这次疫情的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数年后,该病毒先后在非洲的南非、肯尼亚、刚果、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流行,累计病例超过500例,其中460余例死亡,病死率达到88%。由此可见,危重症救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落后的综合防控和救治能力,也正是非洲一直是多种传染病肆虐地区的重要原因。如结核病、疟疾、伤寒、艾滋病等一直处在高发态势,病毒性出血热也非常严重。除了埃博拉,其他多种病毒性出血热如马尔堡病毒、裂谷热、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一直就未曾停止流行。
埃博拉病毒走出非洲是童话吗?
从流行状况看,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非洲国家流行。其他地区如美国、菲律宾虽然在一些动物和人身上检出了相应抗体,但尚无人感染病例报告。看起来,埃博拉病毒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却又很近。
首先,在交通便捷的今天,病毒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跨洲传播。
其次,研究发现,一种叫果蝠的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果蝠很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来源,但果蝠感染后无症状。尽管果蝠活动范围主要在非洲,但其次要活动范围则覆盖印度、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多个国家,其中也包括我国南部一些省份。
这样,只要流行埃博拉病毒的非洲国家不采取封锁交通等强制隔离措施,该病毒走出非洲并非不可能。
我国应对埃博拉病毒
其实我国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包括埃博拉出血热在内的六种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而且迅速在今年7月31日更新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全国各省市卫生计生委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针对此病开展医务人员的全员培训、督导检查和应急演练,新一轮培训正在进行中。
拿掉传播环,埃博拉病毒就会止步
预防传染病,必须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流行便会停止。
对传染源而言,如果是动物,则杀灭;如果是病人,则隔离治疗。
没有有效疫苗,大家都是易感人群,而接触病人的家庭成员和治疗护理病人的医务工作者,以及葬礼期间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的哀悼者,都是高风险人群,因此要做好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以往和现有数据,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传播途径。即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如果没有严格防护,容易因职业暴露受到感染。而且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病情康复的男性仍可能在康复后长达7周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所以也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做好个人防护还远远不够。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三区”划分,避免将半污染区、清洁区变成污染区。
非洲回来者,发热时要及时就医
由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与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难以区别,所以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作为个人,在发病21天内有非洲旅行史的,出现发热、虚弱、肌肉痛头痛咽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血便、皮疹等,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自己的旅行史。
在传染病的历史上,埃博拉病毒感染虽然致死率极高,但其对人类的危害还远不如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来得厉害。
30多年来,局限在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一旦走出非洲将会是何种姿态呢?虽然有航空公司停飞了西非一些国家的航线,但流行地区恐慌的人们会冲破隔离区,将病毒扩散开来。就我国而言,经历了SARS的阵痛和考验后,我国在传染病防病和救治体系上已经构筑了一道群防群治的防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埃博拉病毒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