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3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艾树
熟知五中分校(以下简称“五分”)的一位家长评价“五分”,“这是一所学霸云集的学校,但绝不是书呆子的培养基地。”
一位新生家长满意“五分”的教育,“孩子原来一点样儿都没有,到‘五分’后,简直变了一个人。早起不用叫,作业不用催,自觉多了。”15年来,数万名学生告别“五分”。毕业生对母校怀念方式的表达各式各样,比如,现读大学的某男生仍以张贴励志格言的形式自勉;比如,某女生剪掉了长发,以一头清爽短发昭示她心仪母校。
“若干年后,孩子们还牢记并影响他言行的教育,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五分”校长杨春林如是说。
创办15年来,“五分”有13年中考成绩蝉联东城第一,成为北京市优质初中教育的一个品牌。该品牌的灵魂是精致教育,精致教育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宁朴勿华、敬业务实”,该校校训为“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
精致教育
“先框后放,做细到人,落实到位”
针对初中教育现状,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指出其存在三个普遍问题:一、对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认识不清;二、一切为了中考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冲突;三、教育的粗放性,即缺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而重视全体学生及升学率。具体到“五分”提出的“精致教育”,陶西平认可其“是从对初中教育的认识出发,减少了教育的盲目性,转变了单纯应试的教育模式,强调做细到人,落实到位,以过程的精致取代了粗放管理”。
陶西平一贯强调“基础教育的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他欣慰于“五分”的办学追求与他教育思想的高度契合。
2005年,杨春林接过第一任校长郝世林的接力棒。她在很好地传承“五分”严格的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又提出“六气”——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六气”旨在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该理念逐步衍生出“追求精致教育,成就每位学生”的办学宗旨。
那么如何实施精致教育?杨春林提出“先框后放”的教育理念。杨春林很早就意识到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即该阶段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丰满儿童时期已形成的优秀品质,更是矫正和补救少年时期良好习惯缺失的最佳时机,该时机可谓稍纵即逝。假如初中三年稍有忽视,就等于忽略掉一批孩子。换言之,一个学生如果在初中走偏,比如,良好习惯未养成、坚强品格未形成、抗挫能力未锻造成,那么在以后的成长中给予教育者矫正的机会则有限,孩子进入社会后也会屡屡受阻。
不仅如此,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如今的独生子女自我、排他、抗挫能力差,如果因为教育的不精致而使孩子成长的黄金期从教育者的手指缝中流失,那对于教育者及受教育者都是不可逆的憾事。
憾事曾被杨春林的一位任职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朋友证实。该朋友谈起一个学历一流、家境一流、相貌一流、笔试一流的应聘者的经历。在是否聘用他的定夺期,该企业特别设计了如下场景考察他:篮球场上,他的表现是配合性差,突出自我,自以为是;餐厅里,他对服务员的服务不以为然,无心道谢。仅此两点,该公司果断地放弃了他。杨春林听罢面露遗憾:“教育教育不就得了。”朋友态度明确:“教育是你们当老师的责任,教育不是我们的事。”
杨春林为此非常遗憾,这个孩子在养成教育阶段遭遇了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教育的空缺。
“在每一环节和点滴中框出孩子明德、知礼、向善的人格”
养成教育
2011年寒假,杨春林带学校金帆民乐团的学生到欧洲演出。逗留奥地利期间,她注意到每个社区都有尖顶教堂,多次目睹穿戴规整、神情庄严的家长带孩子步入教堂。该场景让她悟得,虔诚的信仰及信徒就是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周复一周的祷告中培养出来的,这是自然而然、又有成效的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教化过程。杨春林由此联想到精致教育亦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五分”的养成教育重在细节,即在每一环节、每一点滴中把好养成关,框出孩子的规矩,框出他们明德、知礼、向善的人格。《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在细节的教育体现在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落实的11条“一日行为规范”中:进校、晨检、卫生、考勤、上课、课间、出操、午休、礼仪、纪律、公物,这11条养成教育奠定了每一个孩子做事的原则及规矩。
“五分”以严框治校。初一框“养成教育”,初二框“感恩教育”,临近中考的初三框“励志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形成了“五分”的德育体系。
比如礼貌,无论谁进入“五分”,学生们无一例外地点头问好。
比如厕所无痕无味。闻味知厕,“五分”认为这是人们的误解误判,“五分”公厕能做到无痕无味。
某年,某重点高中招募军训志愿者,待志愿者们聚齐,大家相识一笑,志愿者们竟全部来自“五分”。
“五分”地处旅游景点(南锣鼓巷)。某日,两名学生在放学途中边走边将游人扔掉的垃圾投进垃圾箱。有心人拍下他们捡拾垃圾的身影并发至网上,遂引起上千人转发及数百条评论。面对媒体的采访,两个孩子淡定地说捡拾垃圾仅是“习惯而已”。“五分”学生养成的习惯还有“人走地净”,无论置身何处。
每届初三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如自主考试无人监考。学生说,越是无人监考,越是不敢抄。此事例说明学生完成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某年暑假,“五分”25名学生赴欧洲演出。参观卢浮宫时,学生发现一条游客须知,即18岁以下者免费参观,但赴欧演出组委会收取了学生的门票款,学生用流利的英语礼貌交涉。最终,组委会退还了门票款。学生热情、得体、大方的表现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包括退票方。此事让杨春林意识到,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德行,让其走得直走得正,还应让他走得远。
励志教育
“初中生正是青春激荡的年龄,我不想看到一张张书呆子脸。”
五中分校不仅严框“养成教育”,同时狠抓情感教育及励志教育。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屡屡对皆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强调——爱、感恩、责任。就“励志教育”,师生铭记郝世林校长名言:要第一,不要第二。该名言激励学生做事永不言败,自强不息。
课堂上的励志教育处处可见。如在历史教学观摩课上,下课前最后一分钟,李宝老师在屏幕上打出“钓鱼岛是中国的,为中国崛起而奋斗”,一面招展的五星红旗使学生爱国之心陡升。此看似一堂历史课,实则亦是一堂励志课。
课堂外的励志教育是活动。正因为学校小,所以“五分”要赋予学生更宽广的社会舞台。近年来,有些学校因安全考虑而将学生禁锢在学校,杨春林对此极为反感,她说:“人待在家中,还可能出事呢。只要准备工作做细、做扎实就没事。”她极支持教师带学生走出校门。比如,历史课在故宫教授,政治课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几年来,初二师生前往延安寻根、求真、践行;新团员在宝塔山下宣誓,在壶口瀑布前集体朗诵《黄河颂》、歌唱《保卫黄河》,在兵马俑、黄帝陵轩辕庙、孔庙遗址处上历史文化课,在泰山感受一览众山小,在台湾体会同根之情……
每年初三一模后,在中考进入冲刺阶段时,500多名学生同往泰山,其旨一是激励学生,二是给学生释放压力。初三(13)班某生在泰山山顶上生发出万丈豪情,遂后填写了“江城子”词——“‘五分’英勇少年郎,顶骄阳,攀山上。不畏险阻,十三齐心共翱翔。排除万难终不悔,展傲骨,心飞扬,泰山之巅志四方,冠成双,任难忘。天地雄魂,唯我‘五分’王。今降大任于吾将,绝巘望,十三强。”
杨春林跷拇指赞叹:“‘六气’尽在此词中。”她尤其欣赏该词的“激情澎湃”。
“激情胜于才智”,全校师生知晓杨春林的口头禅。一个缺少激情的人,能干什么?她说,初中生正是青春激荡的年龄,我不想看到一张张书呆子脸。“五分”教师平均年龄30多岁,她寄希望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激活学生。
初二(9)班的一堂英语课诠释了杨春林期待的激情。“同学们,打开《‘五分’好声音》,今天我们唱‘trouble is a friend’。”张雅丽老师双手高抬,歌声随之响起。无疑,优美的旋律起着暖场作用,教学因被歌声点燃,所以问与答皆带激情。
同样,体育课亦以口号点燃激情。一上课,体育教师便喊:“我们的口号是——”学生齐声回答:“捍卫荣誉,再创辉煌”。
励志教育在拓展课程上也多有体现——如自行车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动物行为探究与标本制作、中医健康观及养生、中外服饰文化和服饰创意设计、绒线编织、京剧欣赏与演唱技巧、求生避险技能……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五分”每间教室皆有“静心”两字。杨春林的解释是“读书需要静心,唯有静心才能读好书”。学校西边专为学生设置了“静心书苑”,还有一座养育花草的暖房接纳学生静心阅读。
杨春林:教育是个良心活
从教23年的“五分”校长杨春林在教学实践中深悟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初中比高中重要。初中是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教育的起点,是打地基阶段。12岁至14岁这三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该成长必终将体现在孩子的心灵和智慧深处,不仅影响自己的未来,还会影响世界的未来。”由是,她非常乐意做夯实基础的工作。
按世俗理解,高中比初中重要,仅高考一项即让社会称出它的重量,而杨春林不以为然,她心中的教育者,应该质朴一点,天真一点,纯粹一点,对外界的诱惑麻木一点,功利心少一点。
杨春林的同事评价她“爱教育、懂教育、干教育、献身教育”。懂教育的她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是一项稳健的事业,从教者必须按照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事情。
她的懂教育还体现在用人上。一位杨春林曾经的学生,在香港大学毕业后本可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他找到杨校长说他明白了什么叫成功。作为全国著名教育家孙维刚(22中数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病逝)老师的弟子,他认为孙老师的工作及人生就是成功。于是他请杨校长考虑让他到“五分”执教,以圆自己的教师梦。基于对他的了解,杨春林将一个班交给了他。上任伊始,他即将孙维刚的班训移植到所带班级的墙壁上:一、正派、诚实、无私;二、做一个由于自己的存在而使别人生活更幸福的人;三、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几度春秋,他已成为“五分”数学组的骨干力量。
爱教育的杨春林从来称学生为“孩子”,在58岁的她的眼中,不仅学生是孩子,青年教师亦是孩子。
献身教育的杨春林虽过退休年龄,但干劲如常。比如,她有个习惯,有空就听课,不打招呼,推门就进。“五分”教师熟知她的口头禅“教育是个良心活”。这份良心活让她深感责任之重大,努力之必要,求索之艰辛。“十几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未必做得很好、做得很对,但无愧于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