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幸福人人想 未必人人会

时间:2014-07-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

    时间:6月7日

    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学津堂

    演讲人:周国平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

    用最简单的语言归纳我对幸福的看法,就两句话: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从精神的角度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道家接近快乐主义,儒家更像完善主义

    幸福是人人想要的东西,但这个人人都想要的东西,恰恰是人们看法最不一样的。人们为什么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谈论,基本上立足于价值观。有两种观点:一种叫快乐主义。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西方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近代英国也有很多属于快乐主义的哲学家,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约翰·穆勒强调快乐有层次高低,他说一个人只有品尝到不同的快乐,比较后才会知道什么样的快乐是更加深刻、强烈、持久、美好的。有了比较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精神的快乐远比物质、身体的快乐美好。

    中国和快乐主义比较接近的是道家。庄子内篇第一篇叫《逍遥游》、第二篇叫《齐物论》、第三篇是《养生主》,庄子的思想基本上可以用这三篇的篇名来概括。《养生主》讲养生,庄子的养生是让生命有好的状态,他非常强调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不要让它变复杂了。“保其性命之情”,性命之情就是人的天性的单纯状态。用道家的另一句话说,叫做全性保真,就是要保护好完整的真实的天性。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它认为幸福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西方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他提出过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一个人有智慧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做坏事,而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中国和完善主义比较接近的是儒家。孔子在幸福问题上的观点可以概括成一个词组:安贫乐道。生活可以贫困简单一点,重要的是要有精神生活。

    可以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差别不大,也许快乐主义更加重生命,完善主义更加重精神,但快乐主义同样也重精神,所以我从这些谈论里得出一个思路:人身上最宝贵的是生命和精神,让这两者有个好的品质,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把这颗心安顿好,就是圆满,就是幸福。

    什么样的状态算好?从哲学家的谈论里可以看出来,生命应该是单纯的,精神应该是丰富优秀的,所以谈幸福问题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

    幸福感最强烈的两段时光:谈恋爱和养孩子

    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大自然规定的,但超过它的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人比人比出来的。

    生命本身需要什么?是那些平凡而又永恒的需要。譬如好的自然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健康、安全以及自然情感的满足和享受,这些对于人的幸福感来说都至关重要。

    我这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主要是两段时光:谈恋爱和养孩子。这两段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它给人的幸福感特别强烈。我17岁进北大,正是青春期,有一天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姑娘,朦朦胧胧地感到有一件非常美好、还不太清楚的事在等着我。人恋爱时,看世界、看人生都是用恋爱的眼光,你跟整个世界、整个人生谈恋爱,一切都非常美好,那种心情以后很难再重复。

    我一个朋友结婚,请我说一说对婚姻爱情的看法,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爱都是美好的。两个人相爱在一起不管时间长短都美好,后来没有好下去分手了,应该感谢对方给了自己一段美好的经历。第二句,两个人相爱走到结婚这一步,不但美好而且是幸运的。第三句,一个高质量的婚姻能够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两个人在人生的路上走到了底,那就不但美好幸运,还是人生的伟大成就。

    对婚后的爱情,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人用激情的标准衡量婚后的感情。其实两个人在一起,把激情保持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我给爱情下个定义:爱情是在人世间寻找那个最亲的人。之前你可以有很多经历,那都是预备,是为了找到亲人在热身。

    当父亲,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又一件美好的、不太清楚的事,一天一天在面前展示出来。我第一次的经历是个悲剧,我的第一个女儿刚满月时就被发现患有一种先天性的癌症,她只活了一岁半,就离我而去了。我为她写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我想在座很多人都看过,一般社会上知道我,主要因为我是妞妞的父亲,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哲学家。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女儿。我为她也写了一本书,叫《宝贝宝贝》,主要写她的婴儿期和幼儿期,那段时间太幸福了。

    实际上一个小生命就是一个幼崽,作为家长你不得不变成一只成年兽,整天干的就是动物的事,擦屎、擦尿、喂奶,但我觉得滋味好极了。我拿奶瓶给女儿喂奶,有时她妈妈看我喂得那么陶醉,就说你不要以为你给孩子喂奶,奶水就是从你身上出来的。我马上回她一句:我真的感觉我整个变成一个大奶瓶了。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谈恋爱,养孩子,都很普通,但恰恰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核心。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这些平凡的幸福,不要以为幸福一定就是伟大的,你到远处去找,却把身边的幸福放掉了。

    一个读者给我写过一封信,让我非常感动,应该是个女孩子写的。大体意思是:周老师,我读你的书时,从来没把你当做一个学者,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聆听。落款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看了这封信觉得她理解我了。她真的教育了我,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财产、地位、权利、名声,都是后来附加到生命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上的社会堆积物。在社会上生活,我们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内心要清醒,不能永远为这些东西生活,一定要不时地抽身出来,回到生命本身,听一听生命本身的声音。

    女儿的哲学问题一再让我的汗毛竖起来

    幸福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有两个身份,自然之者和万物之灵。从自然之者这个身份来说,享受生命的快乐仍然是一种高等动物的快乐。另一个身份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有万物之灵的精神的能力。人在享受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会感到真正的做人的幸福。

    一个人在世界上,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要具备良好的智力素质。最重要的智力素质是好奇心。当一个人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疑惑的时候,就开始哲学思考了。当一个孩子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就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困惑。

    我女儿纠纠四五岁时就提了大量对世界、对人生的疑问。比如对世界,她问她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云的上面是星星。星星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还是星星吧。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妈妈说好像没有最后吧。她回过头来问我:爸爸这怎么可能呢?她指指我们家的天花板,意思是说天也应该有个天花板吧,应该有个顶吧。这个问题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哲学问题,康德把它称之为哲学上的四大二律背反之一。

    二律背反是没法回答的,怎么回答都不对,没有答案的她提出来了。她又问她妈妈:妈妈有一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了,你告诉我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世界的一辈子,是时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她又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来的?妈妈说:中国神话里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问女娲是谁造的?对于人类和生命的起源追根究底,地地道道的哲学追问。

    对人生她也有疑惑。4岁时她经常说一句话:我不想长大。说的时候又沮丧又痛苦。不但说这话,身体也有了反应,她本来早就不尿床了,从说这话开始又经常尿床。5岁时她问我:时间要是不过去该多好,时间为什么会过去?什么是时间?我知道她的意思,时间不过去就不会长大了。可什么是时间?跟一个5岁的小孩怎么说清楚。当时我就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但是爸爸回答不了。她说你不是哲学家吗?我说好多大哲学家都没有说清楚,爸爸是个小哲学家就更说不清楚了。她说不管大小是哲学家就要想问题,你好好想想吧。我说好,宝贝我们两个一起来想问题。她真的琢磨,过了几天她跟她妈妈说: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没有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她妈妈向我转述时,我很惊讶。她这个话把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说得非常到位,而且打的比方也很对应,跟时间的稍纵即逝非常对应。

    过了几天,她又问我,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有另一个我?一听这个问题我汗毛竖起来了,小小的年纪怎么想这种问题?我当时不愿意她想这个问题,就打岔,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她马上生气地打断我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委婉地说你死了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出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我的汗毛又竖起来了,她讲的是轮回啊,5岁的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念?

    有时我跟她妈妈聊天她会插话,我们聊以前的事情,她就问妈妈:那个时候我是在你肚子里吧?妈妈说,那个时候我肚子里还没你呢。她马上问那我在哪?她可以想象她在妈妈肚子里,但不能想象她是不存在的。她妈妈就说:那时你在天上是天使。她就知道了,人生下来以前在天上是天使,死了以后又回到天上是天使,再往前推一步是不是还要回到人间,那就是轮回,我估计她这样来的。

    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孩子都有好奇心,而且会提大问题,这些问题是人生本身包含的,一个人理性觉醒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想到。但基本的规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越来越减弱。我女儿上小学以后基本不提这样的问题了。有一本书叫《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完全相信。当然了,不可能每个人都保持这样的追问。但保持这样一个角度,对一个人很有好处。

    品尝智力活动的快乐

    智力素质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问题,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追随前人的说法,要去追问他的根据有没有道理。哲学有一个前提是怀疑一切,所以如果好奇心是对知识的一种热情的话,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对真理的认真态度,这两种品质综合起来,就是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一个人受教育后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不学习、不思考就难受,这个教育就成功了。一个人到学校学习,要得到最重要的两种能力:快乐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种能力,是快乐、幸福的重要源泉。

    从学校出去以后,都很看重自己的事业。一个人怎样才算有自己的事业?我给事业下了个定义: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最好的能力得到了最好的运用和发展,工作时快乐、享受,有智力的挑战,而且愿意迎接这些挑战。而找到自己领域的前提,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

    没有这个前提,不容易找到自己的领域,但如果你有智力活动的习惯,哪怕你找到的职业不是最喜欢的,面对智力的挑战也是兴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不光要有认识能力,而且要凭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各种体验,这种体验很宝贵,通过这些体验你的心灵会越来越丰富。

    珍惜自己的体验,记日记吧

    人要珍惜自己的体验,写日记是个好方法。一个人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大不一样。经常有人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总说我是从5岁开始写作的,会写字就开始写日记。一开始很幼稚,父亲带我去朋友家做客,主人拿一点糕点给我吃。那时吃到糕点不容易,我就想今天吃了过几天忘了不就白吃了?就弄一个本子,几月几号吃了什么东西,过几天拿出来翻翻,心里满足的很,由此开始写日记。我通过写日记,留住了人生中许多好的滋味,这个好的滋味是我的人生经历,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

    一个人的经历,以及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珍惜,它会忠实于你,不珍惜,它会流失。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有了写日记的习惯人生会更完整,而且写日记会让你的灵魂睁开眼睛。

    写日记还可以让人更加超脱。人有两个自我:身体的自我和更高的自我。写日记时,更高的自我在场,它把身体的自我迎回家,跟它谈心,看看它都做了些什么,有痛苦会帮它开导。

    现实生活中,要投入地生活,又要与生活拉开距离。这样的好处是使你不被生活中痛苦的经历毁掉。我有时会遇到讨厌的人对我做坏事,当时愤怒得不得了,但我没办法靠我的力量把他改造成好人,又不愿意跟他斗,怎么办?把日记翻开,将他的嘴脸描绘一通,作为一个标本分析人性,认识社会。这时我在他上面,就不会跟他一般见识了,而且这个反面的经历还变成了正面的财富。写日记可以帮助人独处,是跟自己的灵魂对话的方法。

    人生在世有两个朋友不能缺,一个是更高的自我,另一个是好书,和那些活在好书里的伟大、优秀的灵魂交流,会让自己有一个丰富的心灵。

    最后,我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看法,就两句话: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从精神的角度来说,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能够靠它养活自己。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要什么,这就要弄清楚价值观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