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李树波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2014年开始破冰,各地纷纷出台“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时间表。一时间,诸多怀有多子女梦想的父母们浮想联翩,谋划再度添丁。可是,再生一个孩子仅仅是搭政策顺风车的简单决定吗?要真正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多子女父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这样的“迷思”确实没有标准答案。
头上开始冒出数茎白发,不以为忧,反而有点欢喜:再过几年,大概就没人问我“什么时候生第二胎”了。
条件还是具备的。挪威普遍是两娃是标配,三娃是正常,四娃不罕见。因为政府给了相当多的政策和补贴:
妈妈带薪育儿假:你可以选择是49周全薪,还是59周80%工资;休假期间职位必须保留。这育儿假的工资,前6个月是单位出,后面就是国家出。单位可以请兼职或者临时职位人员来处理休假妈妈的工作。
带薪育儿假不止妈妈独有,父亲也可以有10周带薪假期照顾孩子。
儿童补贴:所有孩子出生后就有每月970克朗的补贴。
幼儿园补贴:各市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保证所有适龄孩子有幼儿园位置。幼儿园根据父母工资收入来付费,年收入超过30万的每月交2000多克朗,收入低的最低只需要每月交700多。园费只是幼儿园收入的一小部分,大头还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公立私立都一视同仁,政府对每个幼儿园位置的补贴约为每年16万克朗。
抚育津贴: 孩子1岁至2岁之间,如果家长选择不送去幼儿园,就可以得到每月几千克朗的抚育津贴。妈妈在家带孩子也是工作啊,必须有报酬。
医疗补贴:从怀孕到孩子生下来,从孩子落地到孩子满16岁,所有检查、住院、药品都是政府掏腰包。买非处方药还是得自己花点小钱,微不足道了。
教育补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所有教育全免费。也就是参加课外活动班、乐队等需要自家出些费用,家长也要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出力干活。
家长请假优惠:有孩子的家长每年有10天孩子病假,如果孩子生病,你是可以光明正大请假回家照顾孩子的。谁也不会觉得你偷懒误工,因为社会风气如此,孩子是第一位的。
从这一整套措施和政策来看,在挪威生孩子成本超低,从直接开支、职业发展机会到长期教育成本,国家都承担了一大部分,免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且挪威人都很重视家庭,兄弟姐妹情谊是一辈子的,许多重要节日和庆典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难怪几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至少两孩。不少女学者在做博士和博士后期间是孩子论文双丰收。社交媒体上到处是多孩家庭的幸福生活:孩子们一起玩耍,互相关心,学会分享,美好片刻说不完。
挪威84%的孩子家里有同父母兄弟姐妹,9%的孩子家里有继兄弟姐妹,也就是说,像我家这样一个孩子长大的家庭,是属于7%的极少数派了。那么为什么我还是坚持只生一个呢?
少数派不容易啊。独身时,别人说:为什么不结婚?结婚才完整。打算丁克时,别人说:为什么不生孩子?生孩子才完整。坚持一孩时,别人说:为什么不给孩子兄弟姐妹呢,这样孩子人生不完整。
所有不愿意改变一人世界、两人世界和三人世界现状的人,首先是对现状挺满意的。其次是觉得改变现状不值得。至于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各人价值观可以天差地别。
人的成长过程里会积蓄许多对某些美好生活模式的渴望和对某些失败生活模式的恐惧,影响想生几个、想生什么(男孩或女孩)的愿望的,就是这些渴望和恐惧。我们做重大决定时,一定不要无意识地被这些潜意识所左右,而要完全尊重自己内心的需求。
张柏芝的理想是生一个足球队,我的理想是自己待着,没,有,人,打,扰。
和爱人、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当然异常美好,为他们付出的时间也非常值得。生了孩子一定要父母两人亲力亲为,外包或者推给别人是不负责任的,也让孩子无法和父母建立最初的感情纽带和归属感。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求,发现他的才能倾向,尽量创造发展的空间。
对孩子当然得尽心尽力,可是我觉得这差不多已经到分配时间的极限了。在只能起早摸黑赶工作上的死线的时候,在对着需要阅读的海量文献望洋兴叹的时候,在连续几年无暇去看自己想看的电影、小说的时候,我绝对没有愿望去生第二个小娃娃。
家里并非人多了就温馨。我的外婆生了9个孩子,我的奶奶生了5个孩子,父亲和母亲两边都是大家庭。老实说,与其再造那嘈杂混乱的氛围,我更喜欢现在有“余裕”去经营每一段家人共度时光的安然。
我身边一胎阵营里的妈妈虽然少,也是有的。我们系主任,35岁左右才生第一个孩子,现在四十出头已经是教授了。另一个朋友在首都音乐厅当总监,丈夫是画家,他们的独女6岁,两人都花许多时间陪孩子。这两位妈妈给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就决定了她们的第一胎要得晚,也不准备要老二了。我虽然没有她们的专业成就,但是也同意人生必须有取舍,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优质时间精力奉献给孩子,更不是作为女人就比男人更应该这么做。
母性绝对不是女人的第一属性,就像女人性只是雌性的社会属性一样。如果说,生第一胎还担负着一些外来压力,第二胎就完全有条件听从内心的声音,是为自知之明。
(李树波,育有一子,工作围绕着媒体转,从报纸记者、媒体经营到媒体研究,足迹从南到北,从广州自伦敦而奥斯陆。现为挪威某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