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李爽(李爽,两个女孩的妈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博士,研究员,自2002年定居伦敦。)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2014年开始破冰,各地纷纷出台“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时间表。一时间,诸多怀有多子女梦想的父母浮想联翩,谋划再度添丁。可是,再生一个孩子仅仅是搭政策顺风车的简单决定吗?要真正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多子女父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这样的“迷思”确实没有标准答案。本栏目近期邀请长期居住海外的华人父母和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就“单独二孩”话题深入探讨,此为该话题系列之二。
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其一是,名言可以在任意场合、任何情况引用。比如,to be or not to be,生还是不生。
对,说的就是生不生第二个孩子。
当年意外有了老二,长到9岁的她,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如果姐姐像你这么淘气,那就不会有你了。”
不公平是不是?但,很真实。
新手父母都会觉得婴儿阶段是最难度过的,因为几乎是24小时父母,精力、体力透支。但真正等孩子开始成长,有了自己的意识、独立思考并自我决定时,从学业、爱好到生活习惯、社会适应、个性特点,那才真是太多需要观察、考量以及不断跟进、调整的。可以说,当父母的也许体力没有孩子在婴儿时代那么累,但脑力、心力绝对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
当然,辩证地说,也在于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我个人是喜欢多思、计划型、精力有限的母亲,这些特点因而极大地阻挠了我们要第三个孩子的计划:两个足矣。
小女儿的成长过程让我一次次地意识到,她不是老大的翻版,而是另外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小人儿。她和姐姐之间的分歧点绝对多于共同点。比如,早餐鸡蛋,她要白水煮的整蛋,而绝对不肯试姐姐喜欢的煎鸡蛋或者鸡蛋羹。煮汤面,请先把二姑娘的盛出来,然后姐姐的放点酱油,因为一个不喜欢有颜色另一个不喜欢白面。这些还都是生活小事,在个性上两个人更是南辕北辙,身材也不一样,大女儿同龄时的衣服二女儿或者穿不下或者式样颜色不喜欢。爱读的书不同,玩的乐器不一样,甚至某一阶段,大女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妹妹就会抄袭,当时指老二“跟屁虫”,什么都想跟老大学,结果等老二进入自我意识强烈的阶段,就变成所有姐姐做的她都不做。当妈真的很头疼,各种资源无法再利用,感觉家里进了一支军队,人困马乏。
姐妹间的美好时光当然也不少:一起娱乐,分享同一故事或者音乐,一起玩乐器,大的帮小的做手工,两个人嘀嘀咕咕用英语或中文说着说不完的“无意义”的“废话”。也许有些伟大的父母会说,啊,因为一个孩子太孤单,我们决定生二胎。但我是比较自私且只想自己的妈妈,所以个人觉得第二个孩子实际上是给自己另一个机会努力做更称职的父母。
至今都记得养育大女儿时的各种战战兢兢,总是那种得来不易、力图做好但又不敢放手的小心谨慎。到了二女儿,一则有了一些经验,二则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精力了,平衡工作反而做得好,很多时候既放手让老大独立也开始让老二尝试。其实,再有一个孩子,就是再接受一次养育孩子并陪他长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很有可能无法照搬前一个的经验。
除了心理准备,更多的父母考虑的是财政状况。比如在英国,上个世纪70年代标准的家庭是两个孩子,随着整体财政收入的下降,2013年全国的调查数据显示,英国家庭养育孩子的平均数目下降到1.7, 370万家庭只有一个孩子,300万家庭有2个孩子,只有100万家庭有3个以上的孩子,而这些有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多数是巴基斯坦裔和孟加拉裔(后两者在英国共有约157万人)。
看到此,如果还有一丝心动,考虑是否再要一个孩子,那就列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吧。比如,英国的一家父母网站列出过以下7个方面:1.要第二个最合适的时间:一般来说18个月到23个月后才适合第二次怀孕,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建立和兄弟姐妹间的对抗性,另一个孩子在一岁以内或者4岁以上比较适合要第二个;2.另一个孩子多大:对此父母的意见似乎比较两极化:有的建议一个越大越容易分精力照顾第二个,也有的说各差一岁反而容易一起带,而且孩子之间可以相互照顾、相互娱乐;3.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会对你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变化:比如,你有育儿帮手(保姆)吗?另一个孩子能自己睡觉吗?你准备重返职场或者离开职场了吗?4.你的财政状况怎么样:特别是如果你有两个孩子,基本上做全职妈妈是很艰难的;5.你的年龄:按照普遍的科学结论,35岁以后女性的生育能力是逐年下降的,所以如果你已经38岁了还考虑要两个孩子,那两个之间间隔3岁以上的计划有可能比较困难;6.夫妻俩都同意吗?7.你的心怎么说?如果心底深处的声音是想再要一个孩子,那就要吧,现在,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