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2014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鲁稚(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与孩子一起炼爱》等)
送鲁鲁上学,路过一个小区。鲁鲁问:“这个围墙这么矮,一翻就翻过去了,有什么用啊?!”
我说,围墙只是象征性的。就像有些动物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撒泡尿,表明“这是我的地盘”,别的同类闻到气味,就知道这个地方已经有主了,不得轻易踏入。其实,气味也挡不住什么,但是,如果有谁非要闯入,那就很可能是你死我活,一场恶斗。所以,不是迫不得已,动物是不会不讲规矩的。
人类社会也一样。很多规矩,包括习俗、法律等等,都是象征性的,它就是给人的行为划一个范畴,划一条界线。如果你非要超越那条线,在超越的当时,可能你不会遇到多大的阻碍,但事后,必定得付出代价。就像翻越这个围墙的人一样。
真正的约束是自我约束,不能内化为自律的规矩都是无用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拿刀去割高压线,结果自己被烧焦?因为他不知道畏惧。此前他之所以不敢去割,往往不是来自于对电和电线的了解,而是碍于人为的规定。“不准盗割高压线”,如是的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一旦那种“不准”的约束力减弱,他就要尝试挑战“盗割”,悲剧就发生了。制定规矩的人总有疏忽的时候,一旦打瞌睡,就会出乱子。何况,孩子在长大,规矩却不可能同等长大,孩子小时候也许够不着高压线,不会去割,等他长大了,够得着了,他以为就可以去割了。
对事物本身的敬畏才是最根本的约束力。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管束他,而是帮助他建立内心的规则。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名人堕落的案例,已经有了高位,有了巨产,而且他们本身也是有才华、有内涵的人,为什么还是会堕落呢?
一个人之所以会在社会生活中违规,往往是在“界限”上出了问题,有时是不知不觉,有时是克制不住,所谓“道德感”实际上就是对规矩的界限有着清晰的判断和自觉的坚守。
儿童从小养成对规矩的认识,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长大以后自然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那么,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呢?不管面临的具体事情有多么复杂,原则其实只有三条: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环境,不能伤害自己。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从小有了明确的概念,对于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就会有一种本能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就缺少了这一课,虽然学业很优秀,工作后业绩也很优秀,但仍然算不上真正优秀的人。并且,越是外在优秀很突出,但内在优秀跟不上的人,就越容易犯错误。因为外在优秀会收获太多的诱惑,需要有相应的内在定力去抵御,如果两者不匹配,后果可想而知。
说到底,外在的约束是短暂的、狭隘的,外在的鼓励也作用有限,孩子的人生道路,最终只能靠他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只能靠他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