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香港:家校合作防性侵

时间:2014-05-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成蹊(成蹊,曾任跨国公司中国及香港人力资源总监,现为全职妈妈,育有两个孩子。热爱及感恩生活中一切的美好。)

  今年“两会”期间,在“女童保护全国两会座谈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应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呼吁出台权威的防性侵教育教案。

  如何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给孩子筑起安全的围墙?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远离本就不应让他们面对的性侵害和性诱惑?从3月12日开始,“教育迷思”栏目陆续邀请长期居住海外的华人父母和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就“儿童防性侵教育”这个话题深入探讨,此为该话题系列之五。

  我家有两个女孩,一个12岁,一个9岁。孩子一天天长大,如何对她们进行性教育这个难题不时困扰着我。中国人但凡涉及到性这个话题,难免有些尴尬和讳莫如深。考虑到学校一直有生命教育的课程,我除了偶尔和孩子闲聊上两句,或是偷偷拣选几本书假装随手放在书桌或茶几上,有意无意之间偷了个懒,并没有将这事放进议事日程。

  这天,小女儿去同学家玩,回家后和往常有些不同,闷闷不乐地独坐在一旁。我问她玩得怎样,她瘪瘪嘴,说:“我们本来玩得好好的,可是在电脑上听歌的时候,有些好恶心的照片自己跳出来!很烦啊!”我再追问是怎样的照片,女儿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就是没怎么穿衣服的人,还亲嘴什么的。好恶心!”看到她一副纠结难受的样子,我尝试着劝解她,网络和现实社会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小心防范的一面。安慰好孩子后,我开始反省,家里的电脑安装了家长督导软件,可是人是社会的人,今天的世界资讯如此发达,互联网、社交网络无处不在,就算不主动寻求,我们其实早已被各式各样良莠难分的信息所包围。我不可能建起一座免疫城,呵护着孩子独善其身。我可以做的是,告诉她们真实的世界以及我们该怎样应对。本犹豫着要一拖再拖的家庭性教育,怕是不能再推迟了。

  香港虽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地方,但在性教育上却起步颇晚且较为保守。放眼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法、加、澳等国均已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推行性教育,有的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而在港英政府时期,香港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沿袭英国本土。由历史看来,英国的性教育发展较其他西方国家缓慢。虽有政策,但办学组织有权决定是否需要或在何时提供性教育。直至1994年,英国教育部才开始将权限放宽,但家长仍然保留权利可以要求子女退出性教育课程。受此影响,香港的教育当局对性教育方面的推动一向有所保留。加上毕竟是华人社会,受传统思维影响,大家对性教育一直有所顾忌,尽量避而不谈。直到近年来客观局势改变,受社会风气影响,大量的性报导、性刺激随着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充斥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带来冲击,性教育始得在香港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成为时势所趋。

  目前,香港本地小学的“性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小五及小六的常识课中,是属于“个人与社群”发展的范畴。国际学校的课程则各有不同,在女儿就读的小学,由小三开始介绍人的身体结构,直至小六会谈及青春期发育的过程,整个教育基本上是基于人体的介绍,属于科学科目。据说到了中学过后才会有更详尽的关于性的教育。有的国际学校则相当激进,会邀请家长去学校开会,介绍各年级的性教育内容,以及让家长看孩子们的课程录像。因为他们认为家长在性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知识有必要在家进行重复和补充。个人觉得这种家校合作的模式还是很值得推崇的。

  在基本的性教育基础之上,教导大众一些防止性侵犯的常识和应对方式是很重要的。这方面,香港的许多非营利慈善组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香港颇具历史的“保护儿童会”;由特首梁正英赞助、艺人刘德华担任健康大使的“生活教育”(也叫LEAP,即Life Education Activity Program); 致力消除香港各种形式虐待儿童及疏忽照顾儿童事件的“防止虐待儿童会”等等。这些组织会不定期地安排各种讲座,有针对家长的“教导子女自我保护”,内容包括协助家长思考对“性”的看法和价值观,讨论家长在性教育方面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子女谈性等等;又有针对老师和社工的“预防儿童性侵犯”课程,更深入和专业地介绍儿童性侵犯的定义和辨识,处理个案的程序,受害儿童及家人的辅导与治疗,甚至包括对侵犯者及其他人士的辅导与治疗,内容相当完善和丰富。在学生教育方面,他们也会组织不同的活动,如LEAP的流动课室就曾到我女儿的学校进行教学。流动课室有先进的影音设备,甚至卡通吉祥物,颇受孩子们喜爱。

  近年来,各地性侵儿童的案件都有增多的趋势,在为受害孩子感到心痛、惋惜之余,我庆幸自己可以未雨绸缪,在学校及社区服务之外,及时补上家庭性教育这门课。为了让讨论更有趣和实用,我尝试着和孩子进行一些情景对话。比如,我会问:“如果你发现有可疑的人跟着你怎么办?”又如:“假设你看到有人对别的孩子做一些不恰当的亲昵行为怎么办?”我们也会对新闻报道进行案例分析,我会问孩子:“如果不幸你是受害者,或你的朋友是受害者,你会怎么做?”通过这些讨论,孩子们不仅学习到关于性的知识以及该如何保护自己,我们还和她们一起界定了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的亲密行为,比如长辈或朋友之间的拥抱;什么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比如不恰当的亲吻以及内衣覆盖的范围谁也不可以碰触等等。

  此外,到同学家玩耍,我们会小心地确保自己了解对方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会鼓励孩子与父母多沟通,孩子小,难免缺乏辨别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她们进一步弄清情况。就算万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要知道犯错误的是做坏事的人,而不是自己,不需要为此羞愧,更不能哑忍,要大胆地讲给信任的人知道。不管怎样,要相信爸爸妈妈是爱护并支持她们的。

  性的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家的两个小姐妹互相之间会有着女生的小八卦,有时在街上看到情侣间正常的亲昵行为,如拉拉手说说悄悄话什么的,俩人就会夸张地大呼小叫。所以在防范性侵犯的教育之外,我也会告诉她们男女真心相爱是美好的,当然相处时言行需要考虑本地的社会习俗和接受程度,可以有恰当而不过分的表达爱的方式,这也是对自己及对他人的尊重。时间长了,她们慢慢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什么是恰当,什么是过分了。

  先贤说“食色,性也”,既然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正向面对,反而要刻意避而不谈呢?相信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这将不再是一个难以启齿、羞于讨论的课题;也期待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下,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更为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