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成长的本能。任何一棵小树小草,天生就会朝着阳光生长;初生的小动物,哪怕眼睛还未睁开,也会循着气味去寻找母乳。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袋鼠的电视片,那刚出生的小袋鼠,身长只有2厘米,体重不到一克,比我们的小手指还小,就像一段肉红的蚯蚓,可怜地蠕动着。可就是这个又聋又瞎,身上还裹着胎膜,嫩得仿佛还是个胚胎的小肉团,竟也能沿着母亲舔出来的潮湿小路,准确地从母亲尾巴根部爬进肚皮上的育儿袋。你简直不能相信它是自己爬进去的,并且还自己找到了乳头,一含就是几个月,直到发育成熟,长成袋鼠的样子。
这让我很震惊。这就是本能,上帝所赐,天生具有。我们人也一样,都有本能。出生的时候,都会奋力挣脱子宫。饥饿的时候,一定会啼哭蹬腿,一定要把奶吃上。没吃饱的婴儿,是一定不会松嘴的,他知道什么叫坚持。这就是原始的动力,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这个本能被不断强化。所谓的奋斗、追求,对世界的探索等等,无不植根于其中,无需灌输,天然就有。
把一件事完成,就犹如把一顿饭吃饱,不吃饱就会难受,不完成就是挫折。这就是所谓的上进心!“完成”本身就是动力,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完成”的过程。一个又一个愿望,一个又一个目标,一次又一次完成,就构成了一个圆满的人生。
所有美好的品德和能力,都天然存在于孩子的灵魂中,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孩子似乎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只需要我们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就会自然地勃发开来。蒙台梭利说:“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这其实就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孩子,让他自由发展,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上帝,去构建他,改造他,让他成为自己的作品。
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养育方法,都是一种破坏,都会制造出残缺的心。人的奋斗若是发自内心,是不需要外力去督促和强化的。只有那些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才需要人去督促。但这样的督促越多,越是违背本性,失败的可能也越大。即使具体的目标达成了,心灵也受到摧残。
有些家长热衷所谓的“苦难教育”,看上去似乎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但其实很可能是父母自己小时候受苦难太多,习惯了苦难模式,对孩子的轻松充满焦虑和不平,于是就要制造苦难,让孩子和自己受同样的苦。其实,他们没有想过,现在的孩子是不缺苦难的,不要以为他们衣食无忧,有玩具、有零食就是幸福了。他们的课业负担沉重,他们的精神压力巨大,他们缺少玩耍的时间,从小被寄予各种高得离谱的期望。他们不能自由地生活,他们比我们的童年更幸福吗?不,这恰恰是苦难的童年!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制造苦难?!给孩子制造苦难、制造挫折的家长,骨子里是他们自己感到焦虑和痛苦。苦难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的好品质都是经历苦难的结果吗?
人为制造苦难,制造挫折,苦难和挫折就不是一种意外的不幸了,而成了一种惩罚,一种陷害,是一种负面的体验。这不仅不能给心灵以力量,反而积累了怨恨和恐惧。孩子因恐惧而屈服,这不是真正的人生动力。
有时候,痛苦和挫折确实是一笔财富,挫折会产生应激的能量。但这能量最终导致人往哪个方向走,却是由人内心的基调决定的。同样的挫折,可能使人警醒奋进,也可能使人自暴自弃。而这个可以决定对挫折产生何种反应的“内心基调”,却与人童年的养育模式有关,与和养育者的关系有关。爱能培养出安全感、价值感,培养出阳光温暖的心,这恰是承受挫折的缓冲垫。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重复着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被父母呵护的孩子,也必被社会善待;以苦难和残忍喂养孩子,也必收获苦难和残忍。世界就是一条因与果的逻辑链,种下什么,收获什么。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与孩子一起炼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