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自我肯定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时间:2013-08-02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明桥大二
  
  日本教育专家专门向本报发来文章谈在中国巡回演讲时的感受
  
  我是一名日本的学校心理医生。在我接诊的孩子当中,有不少孩子自诉不喜欢上学、交不到朋友、老是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有的孩子则是被投诉打架、欺负同学、品行不端等等。在我的中国巡回演讲中,有不少家长也对孩子的这类现象和行为表示担忧,询问有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看来,在中日两国之间,家庭教育中不少问题具有共通性。
  
  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在分析其原因时,人们通常会给出否定性的答案,那就是“家长没有好好教育孩子”,“对孩子管教不严,太宠爱了”等等。但是实际上,在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当中,我发现上述答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在另一个地方,那就是“这些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极端缺乏”。
  
  自我肯定感,也叫“自我评价”或“自尊感”。它是孩子对自我存在的认同,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是个被家人和社会所需要的人。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认同与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只有夯实了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孩子才有意愿去接受社会规则,才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挑战新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对自我存在都缺乏自信的人,他怎么可能有愿望去用功学习、去开创人生呢?同样的,一个感觉不到自己是个重要的存在,从来也得不到他人尊重的人,他怎么可能去珍惜他人、关心他人呢?
  
  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缺乏“自我肯定感”呢?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是当今社会过于重视知识与教养的灌输,忽略对孩子心理的呵护,这也许是主要原因。日本是个竞争残酷的“学历社会”,中国也有句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孩子刚刚咿呀学语就开始面临学习的压力了。这实际上是家长把自己对未来的焦虑以教育的形式转嫁到孩子身上了。
  
  0~3岁是培养孩子自我肯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通过与妈妈的肌肤接触、拥抱、游戏、撒娇来确认妈妈对自己的爱,进而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类的开发而忽略对孩子的情感呵护,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是不利的。
  
  大人看到孩子懂礼貌、学习成绩好就会给予表扬,孩子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但这种对能力的自信是建立在“自我肯定感”的基石之上的,一旦这个基石崩塌,能力的自信也会随之失去,孩子就会一蹶不振。而如果自我肯定感很强的孩子,即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会重新站起来再做挑战。
  
  我们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呢?我建议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地接受孩子的撒娇。有人说让孩子撒娇会使得孩子任性,不听话,会阻碍孩子的自立。其实不然。撒娇的实质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精神上的依恋,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只有爸爸妈妈对孩子情感上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孩子才会有动力、有勇气走向自立。
  
  需要注意的是,我提倡的接受孩子撒娇并不是要娇惯孩子。所谓的娇惯孩子,是指总是以物质来填塞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无节制地予以满足,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事事代劳。而接受孩子撒娇,则是指尽量满足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拥抱孩子、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些微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关注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短处,家长既要肯定和发扬孩子的长处,也要不嫌弃孩子的短处。也就是家长要向孩子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孩子,你好的和不好的,妈妈都会接受。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是很重要的。
  
  我们家长很容易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时时予以批评。对孩子批评多了,难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损伤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实际上孩子也很努力,做得好的还是占大多数。即便是考试得了60分,那也应该表扬60%,另外的40%才是指出他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这才是公平的。
  
  3.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当中,妈妈培养自己的自我肯定感也很重要。育儿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而每个妈妈几乎都是第一次当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育儿焦虑”,担心自己能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妈妈”。作为一名新手妈妈,有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我建议新手妈妈们多与社区或网络社区的妈妈们交流,为彼此创造一个交流育儿经验和倾诉心情的机会,彼此多多鼓励。此外就是建议妈妈们多多表扬自己,多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相信自己一定能做个好妈妈!妈妈对育儿有了信心,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也才能更从容、更有耐心,孩子也会从妈妈的自信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安心。
  
  (明桥大二,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著有《快乐育儿宝典》系列丛书,国内已经出版了快乐育儿宝典系列中的一部分)
  
  孩子一定要进名校吗
  
  佳教观点 ◎谭旭东
  
  每年上半年入夏时,都是家长们最心焦的季节。小升初,很多家长到处奔波,想方设法要让孩子进名校。初升高,很多家长比孩子还急,他们多么渴望孩子能考上名校呀!即使考不上,无论如何也要托八大姑七大姨,花钱也得让孩子上个名校。
  
  在北京,因为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名校学习,有的名校、重点中小学,需要10万元甚至更多的赞助费。还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名校,让孩子很早就进名校办的高价“占坑班”,还有的不惜托关系,找人情,拼命挤进名校、重点校。记得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就有朋友问我:“谭旭东,你女儿马上要上小学了,你打算送她到哪所小学学习呀?”我明白朋友的意思,他以为我一定会把女儿送到北京的一流重点小学去读书。事实上,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我家住在石景山区,一些重点学校经常邀请我去做讲座,也算是他们很看重的专家,按说,我女儿上个西城区或海淀区比较好的重点小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我却没有这么做。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女儿到西城区或海淀区的重点小学去读书,意味着我们一家人要去租房,不租房的话,开车接送,那她每天早晨就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而且晚上会晚一个小时回家。这样的话,对女儿的身体健康不利。我觉得小学时,一定要保证睡眠,节奏不要太紧张。
  
  于是,我就让女儿去读石景山实验小学,离家近,走路半个小时,开车十分钟。女儿每天七点起床,吃完早餐去上学,七点四十之前一定会到校,很从容;而且下午放学回家也方便,遇到我和爱人有事,女儿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也很快,十几分钟即可。
  
  我觉得让女儿就近入学是一件一举三得的好事。第一,离家近,学校不算太差,孩子生活学习方便,家长照顾成本低。第二,给孩子的学习压力不大。现在很多名校和重点小学,之所以教学质量靠前,是因为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而且考试压力大。我不赞成这种应试教育,过分的考试压力,做题目再多,对孩子的成长是没太多好处的,因此让女儿就近入学,反而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第三,在孩子上小学时,家庭教育还是很重要。很多家长总觉得小学要靠老师,靠学校,其实,家庭里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学校里的课堂教学对孩子来说是很容易的,做试题,写作业,都不会有难度。如果家庭里环境差,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用心,只是一味追求成绩,一味苛求学校,孩子的学习肯定抓不好,而且孩子会觉得父母没有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也会不太尊重父母的。
  
  当然,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拼命让孩子进名校、重点校,那更没有必要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真正的关心,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觉得有面子,那孩子不但有压力,而且长大一点可能会有叛逆情绪,学习反而还会达不到父母所期待的目标。
  
  我对女儿说:“成长主要靠你自己,但爸爸希望能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谭旭东,儿童文学作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