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8-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次
从幼儿园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每个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去适应这种转变。那么,在最后一年的幼儿园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们在各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的第三点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幼儿园、小学三位一体的合作是保障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的基础。
一、家园配合,从幼儿兴趣出发,培养任务意识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责任心,同时还可以使幼儿在坚持性方面得到发展。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育,当然这也包括对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例如:幼儿每天都会做的收放玩具、值日生工作、对自然角动植物的照顾等等,我将其称之为“既成任务能力”,也就是经过幼儿园三年的培养幼儿已能基本养成的任务意识及能力,这是建立在幼儿喜欢做、愿意做的基础上的。然而小学的任务则与幼儿园的任务有着很大的不同,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功课这是小学的核心任务,这是无论喜欢与否都要完成的任务,我将其称之为“规定任务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是这种既成任务能力向规定任务能力转变,而又不偏离幼儿园的教育宗旨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幼儿“愿意做,想去做”的内在动力以及家长的协同参与。而我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例如:前不久我们开展了“劳动小能手”的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当孩子们参加了扫地、墩地、洗毛巾、洗水杯等简单劳动后,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劳动积极性,每天的值日生都会抢着帮助老师扫地、墩地、洗水杯。
为了让幼儿的这种参与兴趣转变为有目的地去完成任务,我们接下来开展了“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的活动,先请幼儿告诉老师,周末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什么事,等周一来园时,再请爸爸妈妈告诉老师你有没有做。这样一来,回家要完成的任务不是老师固定好的,而是幼儿自由选择的,同时家长们也有了一项工作,就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事情。果然,周一来园时,班中所有的幼儿都完成了自己选择的事情,有的幼儿甚至还多做了一些,家长们也通过老师的介绍及对活动的参与感受到了基于兴趣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好处,渐渐的参与到了协助教师进行培养的行列中来,有的幼儿在家中画了一张自己非常喜欢的画,家长就请他把画拿到幼儿园中,给小朋友讲一讲;有的幼儿在钢琴班学会了一首钢琴曲,家长就会请他到幼儿园给小朋友表演一下;有的幼儿听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家长就请他给小朋友讲一讲。慢慢地幼儿的这种基于兴趣的参与,转变成了一种习惯,在没人提醒、要求的情况下,也能够完成。
二、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坚持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培养幼儿坚持性,我们结合家庭教育,开展了以下活动:第一阶段先请家长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一件事,例如:看一本故事书;画一幅画;做一件手工作品等。第二阶段请幼儿自己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但是要在完成后给家长讲一讲自己做了什么。第三阶段请家长陪同幼儿短时间完成诗歌、故事、童话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讲述活动,直到时间慢慢加长,延长幼儿的坚持性,养成倾听的好习惯。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家长的教育,那些在班中注意力、坚持性较弱的幼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发现了大部分的家长在家中对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忽视。例如:有的幼儿在家中边看电视边画画;有的幼儿“作业”没完成就去玩了等等,这都会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班中开展了“我的一日计划”活动,并以计划表的形式体现,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计划性,例如:周六我第一件事做什么,第二件事做什么等依次排序,并把“计划表”的最后一栏设为“调整”内容,如果幼儿在家中没有按计划表的计划做,需要把调整的内容补充在“调整”一栏,并请家长按照孩子自己制定的计划表进行提示和鼓励。这样一来,“计划表”成为了幼儿的作息时间表,同时,也帮助家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
三、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孩子们进入小学后,会接触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小朋友,那么孩子们怎样才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怎样更好的与人沟通呢?面对各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许以前表现很好的幼儿就会变得不那么出色了,为了帮助幼儿形成与人沟通的意识,提前适应可能会存在的心理落差,我们在班中开展了“竞选小组长”活动,每周,每组的六名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想当小组长;当上小组长后会为别人做哪些事情;自己又会怎么样等,而其他幼儿也可以向竞选者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如果自己被全组的小朋友推举为小组长,那未来的一周,自己要怎样做好小组长的工作等。经过这样的竞选活动,孩子们在语言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在竞选中失败的小朋友,也在感受“挫折”的同时,感受着家长、老师和小伙伴的鼓励,并能在每次的竞选中积极参与,努力争取成为班中的小组长。这样的活动,给了在家长、老师万般呵护下生活成长的幼儿一个宝贵的成长机会,逐步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活动中,我们也请家长参与到了共同教育的行列中来,并引导家长逐步学会利用宝贵的社区资源及社会资源,例如:带孩子在社区或公园玩时,引导幼儿主动结交新的朋友,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在外出吃饭、买东西时,先请幼儿与服务员进行交流等。帮助家长发现、运用这种随时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教育内容。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帮助幼儿了解小学学习模式
我园与小学同属于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因此,二十一世纪实验小学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合作者。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幼儿的学习生活自由宽松,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因此,为了逐步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我首先在班中开展了“宝贵的十分钟”活动,与幼儿共同讨论十分钟有多长?十分钟我都可以做什么等话题,并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十分钟到底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们经过试验发现十分钟可以用插塑玩具插出一辆简单的小汽车;可以在美工区制作个纸偶娃娃;可以将全班的花都浇一遍等,从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十分钟的宝贵。
接下来,为了使幼儿亲身感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减少幼儿在刚刚步入小学后对学习生活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不适应,为了让幼儿了解幼儿园中的十分钟与小学的十分钟有哪些不同,我们带领幼儿参与了小学的半日活动,与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一起游戏,一起吃饭。通过这次的半日活动,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小学生的生活模式。而为了帮助孩子们入学后能更好的合理安排,有效利用课间十分钟,我们在班中也模仿小学模式,加入了预备铃声、上课铃声及下课铃声,并将每次下课后老师的指导语:请小朋友先去小便、洗手、喝水再去玩这样的直接提示,改变为请你想一想下课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老师不再进行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们基本都能在没有教师提示的情况下先做完必要的事情,再进行游戏。
五、幼儿园与学校合作,帮助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进入小学,不但是幼儿的一次角色转换,同样家长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幼儿园,家长不必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操心,老师会像家长一样做到一切。可是到了小学,无论学习或是生活都会让家长感到担心,许多学习工作都会交给家长去做。因此,我们也需要针对家长的问题,开展家长间的幼小衔接讨论活动。我们依托有力的学校资源,每年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我校的小学部参加开放日活动,家长和幼儿在开放日活动中通过观摩课、答疑解惑、参观环境等活动增加了与学校方面的直接对话机会,提前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减轻了心理负担。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学校一起为大班的家长开办了“入学准备学习班”,请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共同为家长讲解幼儿入学前需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转变了家长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实践证明,幼儿园、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不但增进了彼此的沟通与联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活动架构了立体的开展空间,并切实地解决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围绕《纲要》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 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