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建立幼小双向衔接意识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时间:2012-08-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服中心   点击:

  提要:本文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待幼小衔接的理念,建立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与教育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实践证明,入学后的幼儿表现出的一定的社会适应困难,在成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的关注点的同时也成为双向衔接的切入点。依托高校社区资源,积极推广和转化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研究成果,有效指导教育实践,重视日常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中以行为实践、移情训练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能力的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小衔接期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指一阶段的任务,而是在孩子入园后就应该树立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始终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总之,幼儿园和小学都能重视幼小衔接工作,都来关心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将会对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均产生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表明幼儿园承担着幼小衔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这项工作中展现的应该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这样一方面使幼儿园教育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真正体现出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促使小学的教育工作不是建立在零的基础上,而是能将幼儿园的教育得以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这种将幼小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待幼小衔接的理念,真正把握衔接的内涵。衔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建立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与教育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它体现了《纲要》的基本精神。
  
  一、幼儿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成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的关注点,也成为双向衔接的切入点
  
  近年来,来自小学低龄部教师的反馈,刚入学幼儿表现出社会适应困难主要体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四方面。其中任务意识中具体表现在孩子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注意力分配和倾听习惯(视听分配)表现不佳;而规则意识方面则表现在自控力和遵守纪律意识方面不强;在同伴交往上主要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以及学习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尚显不够;独立完成任务方面突出表现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有待加强等,这些都是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和入学后教育过程中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基于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长期性和深刻性的认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坐在一起,共商教育策略,达成共识,制定了全套关于各项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具体教学方案和未来合作的有关研究课题。
  
  二、立足园本,积极推广和转化幼小衔接的部分科研成果,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我们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提高幼小衔接的研究水平。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主持下,幼儿园与北大附小共同参与了诸如关于3-12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4-7岁儿童的同伴交往、同伴接纳等追踪纵向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这些系统研究,不仅从整体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沟通,而且让小学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认识到社会适应困难会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学习适应,从而加大幼小衔接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不同类型幼儿发展的个案信息反馈及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等衔接工作中。
  
  三、重视日常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中以行为实践、移情训练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参与主动性
  
  紧紧围绕“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核心理念,实现三者的合心力,重视对社会适应能力各要素的均衡发展。
  
  1、教师(小学教师参与其中)——引导者
  
     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探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部内容,将各种相关能力整合在一起设计活动,实现活动化的共同学习。
  
  组织开展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讨论,对“哪些是自己的以前会做的事情、当前能做的事情和今后要做的事情”制定计划表,初步尝试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够多形式多渠道地为自己寻找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在“让我当一天小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组织孩子分别在幼儿园虚拟的场景和小学真实课堂的情景中体验生活,让孩子深刻感受10分钟的时间观念,接受手、眼、脑分工的不同任务,强化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激发幼儿的角色认同感和入学适应的内在需要。
  
  教师重视学习结果的展示性评价和反思,改变以往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强调幼儿间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以“你说,我说,大家说——你问,我问,大家问”的启发方式和开展“我与小学生哥哥姐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等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幼儿间相互尊重、乐于分享、友好互助,公共发表自己看法的社会性行为。
  
  2、保育员(及小学工作人员)——支持者
  
  教育应是生活的教育、自然的教育,环境资源体现出教育价值,发挥着教育的潜功能。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不断坚持贯彻落实,我们认为保育员工作处理不当,会包办代替幼儿许多自己能做的事,使孩子们丧失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同时也阻碍着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的保育员以孩子工作的支持者和教师工作的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中,帮助幼儿实现认知的内化,认知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也不仅仅局限于支持幼儿自我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参与社会适应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的培养上。
  
  3、家长——合作者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式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针对家长把入学适应仅仅理解为孩子学习适应的困难,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适应准备,片面强调提早教识字、学拼音、做算术题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现象,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教墙报、家园联系卡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适应困难最终会影响到学习适应困难,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
  
  四、加强社区内联系,创设更多实践条件,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幼儿园和小学是本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种力量,幼儿园的孩子与小学生经常有很多参与社区活动实践和服务机会,如共同完成社区文化周的演出、小小宣传队,安全行动组等项目,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中,通过提供亲自感受实践的机会,把发展专门能力(交往的、智力的、体力的),想象力,首创性,独立性,责任心,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力等社会性认知能力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获得。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期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指一阶段的任务,而是在孩子入园后就应该树立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始终应该扮演着积极主动地角色,促进不同阶段教育实习整体化、连贯化。总之,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双边过程,要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为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和小学都重视幼小衔接工作,都来关心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将会对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张玉萍)

返回顶部